最近马来西亚舆论有一场争论,事缘民主行动党元老林吉祥在英国向一群学生演讲时,有谈及马来西亚的宪法及非马来人任相的问题。
林吉祥说得没错,只要当选国会议员且能控制议会内大多数席位者就能被元首委为首相而得以组成内阁。
因此,由人口占多数的马来人领导这个国家是没有争议的,这也是为什么马来西亚从独立到今天都是马来人当政和出任首相的,除了马来人口占第一外,在议会内马来人也占了大多数。例如,从1955年独立前的普选开始,马来人在议席上就一直是占多数的。如1955年普选,由巫统、马华及国大党组成的联盟共51席,其中巫统34席、马华15席及国大党2席;而伊斯兰党只赢得1席;拿督翁组成的国家党则全军覆没。
这就是说,身为巫统主席的东姑阿都拉曼被委为马来亚首席部长,也没有其他人争相提名。在同一年的年底,东姑率领联盟及新加坡代表,在华玲与马共展开和谈。结果谈判破裂,因东姑坚持要马共投降缴械;而马共坚持其党的合法地位,并可参加国家举行的选举。
谈判失败后,马共的陈平回返马泰边境,继续其武装斗争;东姑则忙于组织其内阁,并为到英国争取独立而忙碌。
1956年,代表团在英伦谈判成功,英国允准马来亚联合邦于1957年8月31日独立。当马来亚独立时,东姑也向国家元首宣誓出任第一任首相。
本来这个职位是巫统创党人拿督翁最有机会的,无奈他已于1951年离开巫统,选举又选不上,也就只好让位给东姑了。
同样,基于人口结构因素,槟州的首席部长自独立至今依然是由华裔出任。毕竟在独立前,当时为马华领袖的林苍祐已被英国参政司委为首席议员,意味著他将是独立后的首席部长人选。再说,当时槟州的华人人口已超过50%,由华人担任首长是没有异议的。在1957年时,槟州马来人有16万5千人,占人口28.8%;华人有32万7千人,占人口57.2%;而印度人有6万9千人,占人口12.2%。
为此,东姑也推荐林苍祐担任首长(因林苍祐在1955年的州选中,领导联盟参选14席全胜),但林苍祐婉拒,刚巧其父亲逝世不久,也就以此理由反而推荐另一名马华州议员王保尼出任首席部长。
虽然林苍祐的公开理由并不充分,东姑也尊重其决定,同意通过槟州联盟会议来决定槟州首长人选。
林苍祐志在全国
据我后来的了解,林苍祐之所以未接受担任首长职,是因为他还有更大的理想,他要成为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领袖。果不其然,在1958年马华党选时,林苍祐成功击败陈祯禄而当选第二任马华总会长。
根据当时的报导,在槟州联盟会议上,由林苍祐主持(他是联盟槟州主席),有两名候选人角逐首长职,一位是王保尼(由林苍祐推荐);另一位是谢成金(林苍祐的表哥),而林苍祐运用主席拥有两票的特权,全力支持王保尼。就这样,王保尼成了槟州首任首席部长。
谢成金失败后也没有再争论此事,因为大多数人尊重林苍祐的推举,但得以被委为行政议员。许多年后,我曾问过林苍祐为何不支持“自家人”,反而支持一个外人?他没有正面回答。但我猜想,他是帮理不帮亲,又或许另有其他原因。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林苍祐的眼光是眺向全国的,不局限于槟城州。
当然,华人任首长也不是理所当然的,也会随著州内人口和局势变化而变动,譬如1990年的大选后,巫统仍一枝独秀,赢完所参选的12席,而民政党只胜7席;尤其是林苍祐在阴沟里翻船。
在这种劣势下,民政党先是拒绝接受被委为首席部长。当年的民政党槟州主席陈锦华曾指出,民政向马哈迪反建议,由马来人担任首长,因巫统有最多的州议席。但马哈迪基于现实的理由,不同意马来人担任首长。他认为这带有冒险性。因此他敦促当时的教育部长安华与民政党领袖会谈,以说服民政党推举一人担任首席部长。
陈锦华曾透露,民政后来向马哈迪提议,若要民政党人担任首长,须要由民政党人同时担任槟岛市长才有意义。未想这个建议被接受了。就这样,许子根出任首席部长,而陈锦华也荣升槟岛市政局主席直到1996年,真是“买一送一”。这之后,许子根也在这一年接任槟州民政党主席,完成一人兼两高职的传统。
虽然事过多年,统计局的数据已显示槟州的华人不再是最大的族群,但我的看法是,在未来20年内,华人依然能保住槟州首长职位,因为华人只剩下这一“堡垒区”,因而槟州华人选票都应会集中起来确保华人首长之位不失。
反之,如果民主行动党不信邪,倒可以试看,在下届大选时不妨推出非华人担任首席部长,以展示行动党的多元化,到时我们就看火箭还能否乐观地保住其现有优势。
换句话说,我依然相信再过20年,华裔首席部长仍是槟城人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