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西亚政治圈,华人政治原本有分属两个政党分庭抗礼。行动党尽管是多元色彩,但却脱离不了扮演维护华人权益的“急先锋”。马华,虽然贵为纯华人政党,但由于投靠巫统,以致难有大作为。
巫统高压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华文教育“不友善”。华文教育被打压是政府单一语言政策的延续与贯彻。目的是为了确保国家教育政策必须以马来文为主,其他民族语言必须为马来“道统”让路。
过去,马来政治没有任何反对党可以来制衡巫统,导致巫统一党独大,所有成员党都要对其俯首称臣。现在,随著以伊斯兰党及土团党为首的国盟不断壮大,这个以马来政治为主的联盟,对巫统左右开弓,巫统威权面对的挑战越来越明显。
民主政治须要制衡力量,以确保政令不会因一个政党过于强大而为所欲为。以希盟与国盟对立形成的两线制是民主常态,但由于国盟内的政党以伊斯兰党强过土团党,而其宗教意识形态强烈,导致许多人忧心国家治理是否会偏离“世俗国家”。民政党,躲在国盟旗帜下,由于没能得到华人支持,看来只得“唯唯诺诺”,进而沦为伊党帮凶。
华人政治圈,本来行动党与马华是“死对头”,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但政治变化太快,当希盟与国阵联手执政中央后,马华不得不与行动党从“势不两立”到“牵手言和”。
过去在国会议事厅,总可以看到行动党与马华针锋相对,双方曾经因为要证明自己更能代表华人而展开唇枪舌剑的公开辩论。最早第一场经典辩论是21年前1991年8月在雪华堂举行的“马华和行动党,谁是政治寄生虫”,时任马青总秘书翁诗杰对垒行动党社青团团长林冠英,精彩辩论沦为佳话。再往后比较令人瞩目的是10年前2012年2月时任马华总会长蔡细历与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在吉隆坡一家酒店就“大马华人在政治十字路口,两线制是否会成为两种族制?”展开辩论,彼此相互挖苦,论证精彩成为茶馀谈资。辩论会的目的,当然是要争取华裔的认同与支持。
相对于过去马来政治的风平浪静,华人政治却是针锋相对。但今天政治形势巨变。马华现在与行动党身处执政党同一阵营,要双方再展开不同立场的辩论,就显得师出无名。
行动党在华人对马来政府不满的大环境下,收割了大量华裔选民。过去华人政治本来都不被看好能有大作为,毕竟巫统主导一切,华人政治力量很难改变大局。历届选举华人对行动党与马华投票倾向经常出现所谓“钟摆定律”,这充分反映华人对未来政治前途的彷徨。
自身为副首相的安华被“政治迫害”后,马来政治分裂才日渐明显。烈火莫熄点燃归功于巫统内部权力与资源分配矛盾扩大,马来社会总算在巫统外可以有第二政治选项,安华顺理成章成为不满巫统者宣泄情绪的出口。
如果不是一马公司丑闻延烧国内外,纳吉不可能“亲自”葬送巫统。国盟能够收刮大部分马来选民而唾弃巫统,缘于巫统领袖的贪腐,特别是先后两位巫统主席都涉贪。
日渐壮大的马来反对党国盟不会坐以待毙,到底国盟是否能制造“喜来登2.0”,很大程度要看明年巫统党选结果及六州选举走势。
马华在内阁已经没有发言权,他们在国阵麾下,必然继续受制于巫统,这正是马华的困局。希盟最近对《2012年安全罪行(特别措施)法案》的U 转,表现令人诧异,该法案过去在对付“恐怖分子”时,也间接用以对付反对党,这原是反对党极力抨击的恶案。但奇怪的是希盟从反对党摇身成为执政党后,对恶法态度出现180度转变。
希盟为首的“团结政府”应该清楚,现在政权并非“稳如泰山”,也可能会出现更替或垮台。恶法一日不除,最终只会反过来吞噬自己。
马华这个节骨眼没有嘲弄希盟与行动党,这正是马华的尴尬。马华如果不是受制于国阵,而扮演积极的反对党角色,或许才能凸显马华的另类。
如果马华满足现状不作为,其存在价值将被质疑。马华愿意大破大立么?这是对马华前路最大的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