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导,8月中新山有华团在招待中国大使时,舞台屏幕上出现“与柔佛州侨团交流晚宴”字眼,而引起了争议。或许举办单位是为了表达亲切而用上“侨团”这字眼;惟这也难免会引起误解;毕竟“侨”字含有“侨居”,“寄居”,“旅居”等之义,而我国华族已是本土公民不再是“华侨”。
历史地看,华侨这用语最早出现于1883年,为儒商郑观应给李鸿章的呈文中;之后,他也多次使用这个词。只是在1880年代这用语还不那么流行,一直到1898年,日本华侨才创办了一间名为“华侨学校”的侨校。进入1900年代,这用语才真正传播开来,一直盛行到1950年代。
易言之,1900年之前流行的用语是华人、华民、华商、华工等,其中华人是正规用语,也是官方文书中的正式用语。伸言之,在1900年前,华人是用来指流寓寄居中国境外中国人或中华人,也就是华侨之义。而华人这用语至少最迟见于宋朝(10-13世纪),是古语。
有趣的是,1950年代后华人这用语又普遍用来取代华侨;只是,其含义颇为多元。它即可以指拥有中国国籍的汉族,也可指已放弃中国国籍而入籍他国的“外籍华人”,如英籍华人,马籍华人。此外,台湾人或香港人也有自称或被称为华人。
约言之,任何居留在中国境外的汉人汉族皆可称为华人。
只是也有人认为,华人与华裔应有区别,也就是华裔是个血统或生物的原则,任何具有汉族血统的人均可算是华裔(包括混血儿,如菲律宾的华菲混血儿,泰国的落真,越南的明乡或明香,印尼的Peranakan,大马的峇峇或缅甸的桂家);至于华人应是具有文化内容的用语,也就是尚承袭了一定汉族文化或习俗者方可称华人,如有华姓华名,实践中华文化中的传统节庆与习俗。
用英文来表达,华裔应是of Chinese descent/origin,而华人则是Chinese heritage people,这又不失为一个便利的区分标准。在马新,自1950年代以来,又有人用华族Ethic Chinese这用语。在学术语Ethic Group通常用来指文化群体是个文化概念,它与种族Race是有区别的。
种族是个血统用语,如黑人、白人、黄种人,而在黑人、白人和黄种人之下的各种民族又通常被归类为族群Ethic Group如美国的意大利裔,德国裔,爱尔兰裔,通常被称为族群而不称为种族(因为同是白种人)。
至于Nation这个名词,通常是指国族如Nation state(国族国家)也就是说国族较具有政治含义。据此,Nationality则通常是用来指国籍。在中文里,民族这用语则既可指民族如汉族,回族、满族,又可指超越个别族群之上的国家民族如中华民族,应是指包括汉族在内56个民族。
顺便一提,民族这用语也是新创用语,可能源自1880年代的日本。中国古籍中只有族、类、民等用语而无民族这合成词。
虽然自1950年代新马便出现华族这用语,可并不很流行;通常是学术人员如郑良树较爱用华族这用语,但也常与华人这用语混用(即当同义词使用)。由于习惯使然,媒体也多用华人这用语而少用华族。
其实,只要有意愿媒体是可以改变这个习惯,如1990年代前,华文媒体通常把Islam译为回教,可之后又流行用伊斯兰来取代回教这用语。
历史地看,在中国早在1956年官方便用伊斯兰这用语来取代回教,而台港则依然用回教这用语,也有华裔穆斯林(如马天英)认为用回教这用语并无不妥。因为可当做回归真主解而不必限于因族命名。(中国便有1000多万回族与约1000万维吾尔族)
据此而论,回教与伊斯兰也不妨并用,不必刻意跟随中国的用法;毕竟各地有各地特色,不必强求一致。情形就如新马华语一样,有许多词汇是中国人或台人听不懂的,如巴刹(菜市场),有人还特地为此编了本新马华语词典或全球华语类的词典。
此外,也有人主张应用东南亚这用语来取代具有大中华中心的南洋用语;其实这恐怕也是过犹如不及。固然南洋这用语本是以中国为地理位置而称中国南方的水域为南洋;情形就如西方人以西方为地理位置把亚洲称为东方一样,是一种便利的认知方式,人本来就是倾向用熟悉的东西认知新的事物,以便记忆或理解。只要不带有刻意的歧视,便无须刻意为此大做文章。
据知,南洋这用语,本是从南海这名词演变而来,而南海这用语早在2600年前的《诗经》一书里便出现。在宋朝时还出现了东洋、西洋、北洋的用语。
据知,在宋朝时,福建泉州是主要对外贸易港,故福建以北称为北洋,以南称为南洋,以东(指菲律宾,加里曼丹,而非日本)称为东洋,苏门答腊以西是西洋。只是由于不同时期,地理知识不尽相同,同一用语的水域范围自然也不尽相同。基本上,在明朝时,其用语与所指范围大体上是定型,也被清代所沿用。郑和下西洋时,这个西洋便包括印度洋,一直到非洲东岸。
明清两代以来南洋这用语也成了规范用语。只是,1940年代后,由于西方又把这一带称为东南亚,中文媒体也有样学样流行用东南亚这用语。
在1940年代之前,西方人通常把岛屿东南亚称为东印度(即在印度的东方),如1600年创立的荷兰或英国东印度公司。一直到19世纪后期,又出现了新的用语,如马来群岛(Malay Archipelago,印尼文的Nusantara,后者出现于满者伯夷Madjapahit帝国时代)与马来西亚Malaysia。
故名思义,Malaysia意指马来族(或广义的南岛语系民族)的居留之地如俄罗斯的Russia(罗斯国)是俄罗斯人(罗斯人)居留之地。
在19世纪后期,Malaysia主要指包括印尼在内的马来群岛,而不纯粹指马来半岛。1937年,美国政治学者爱默生(Rupert Emerson)出版了《Malaysia》一书,其内容便是研究与比较英属马来亚与荷属印尼的专著,主要是指两者的统治方式(间接统治)。
1957年马来亚独立时,马华公会与巫统曾争论应使用马来亚Malaya或马来西亚这名词。虽然在1957年决定用马来亚,可1963年马来西亚形成时,则选用马来西亚这用语,而且当时是称为Great Malayan(大马来西亚),也就是中文大马这用语的来源。之后,马来西亚这用语就成了专指大马,而不包括印尼群岛。有道是世异则事异,而事异也表现于语文的使用上。
华侨这用语曾盛行于1900-1940年代的马来亚,也据此衍生出许多相关用语,如侨胞、侨校、侨务、侨汇、侨乡、侨领、侨团、侨生等。只是进入1950年代后,这个侨字已少用,因为新马华侨已成了新籍或马籍华人。
伸言之,华侨已成了历史名词。不过由于自1980年代中国搞改革开放以来,又有许多中国人到海外谋生发展,这类人也可称为新华侨,它与旧华侨的性质又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