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导,前首相马哈迪在今年3月30日接受泰米尔清谈节目访谈时,被主持人问及,对不少马来族父母把孩子送入华校有何感想时,回答,“如果没有多源流学校,无论喜欢与否,他们都得把孩子送入国民学校,就如在泰国、印尼、菲律宾一样。”他还进一步说,多源流学校造成国民分裂。一句话,多源流学校阻碍国民团结。
多源流学校是否有碍国民团结是一个争议已久的老课题。所谓多源流,其实也有多种形式,如公立中小学与私立中小学。在不少发达国家如美英澳加等国,许多中上阶层选择把子女送入私立中小学,其原因当然是多重的。主因之一在于,他们认为付费的私立中小学素质比免费的公立中小学好得多。
这种思路有点像付费的私立医院素质比低收费的公立医院佳一样。为何私立学校素质比公立学校佳?一种说法是,公立学校的老师是公务员且有强大的工会保护他们,故有恃无恐,不认真教与育人也不会丢掉饭碗。这是人性,也不是大马才如此。
这也与教学语文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毕竟,英美澳加的私立中小学也会与公立中小学一样是用英语教学。
在大马,以穆斯林为主的私立中小学也是用马来语教学。它突显出,有不少马来家长对公立学校的课程不那么满意,而希望子女能接受更多宗教教育。伸言之,马来族内部本身也是多源流的。
这也意味著,多源流未必就是指多语文源流学校,就多语文源流而言。除了华语与泰米尔语学校外,以英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国际学校也日趋流行。这些都是收费不便宜的英语学校。
双种标准
耐人寻思的是,那些批评多语文源流学校有碍国民团结的精英通常不提国际学校。似乎国际学校并无碍国民团结。这种双种标准显示,所谓的多语文源流学校有碍国民团结是个被蓄意炒作的课题。也就是说,这是被刻意政治化的课题。
实则,有不少反对华泰校的精英不但不反对英校的存在,还主张要恢复1971年前的英文中小学;其理据是英校的学生来自各族群而非单一族群;因此,有助于国民团结。若然,那么华小有近20%的学生是非华族,是否也有助于国民团结而非分裂国民的学校?
进而言之,是否把不同族群放在同一学校上课就会促进国民团结也只是一种表面的形式主义,未必真能奏效。如1960年代美国就曾搞过去隔离化(desegregation),也称为一体化(integration)的政策,强制黑白学生同校;可迄今为止,美国的黑白问题依然严重如昔。
黑人跟白人一样讲美语,按理说应该是沟通无障碍,可现实社会中就是有障碍。这突显出,语文本身不是问题的根源。把不同种族、族群放在同一学校,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有时候反而可能加剧冲突。
就大马而言,大家均知道,造成族际隔阂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差别的公民身份,如土著与非土著的二分法及根据此生产的公共政策。此外,宗教也成了一个致成隔阂的因素。(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