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开餐厅的朋友发牢骚,引起网友热议。
他透露,最近常要跟顾客解释店内推行的“最低消费制”,即每个人必须要花特定费用,才能在餐厅内待著。一旦顾客没有达到最低消费,店家将会温馨提醒这个规定,要求顾客至少消费满特定数额。
这个概念在其他国家行之有年,但在大马仍不流行,因此这项举措引起一些顾客不满,质疑老板推行目的,有些直斥这是无良坑钱的行为。
“唉,我是开餐厅,又不是开慈善机构。疫情后经营生意难度已经变高,现在还要被人扭曲用意,真的好痛苦。”朋友叹了一口气,“你觉得我该如何做?”
“我赞成继续推行,前提是要把动机说清楚。”我说。
对我来说,现代的餐厅不只是出售美食或饮料而已,还有贩卖空间的概念。除了大排档或嘛嘛档外,看看时下各种餐厅,无不都透露各种精心装置的设计概念,从座椅摆设、室内装饰、菜单选择到点餐区,大都经过统一协调的美感及功能管控。
餐厅招待的不仅是食物而已,还有氛围。无论有形或无形,都是成本。
既然是商业成本,老板固然可以理直气壮把它纳入经营方针,要求顾客特定消费,这并无不妥。
重点在消费前,必须把店内规矩告知顾客,双方有了共识,才能避免付款时的纠纷与误会,否则就会导致浮罗交怡的天价金目鲈鱼争议重演。
至于最低消费要订多少金额,我倒觉得不需要一个公定数。毕竟每个餐厅主打的元素不同,投入装修与维护的费用也不一,这些都是商家内部的商定结果,顾客尊重就好。
空间等值
不过,需要规定每个人都要消费,还是以总消费金额为准,我则倾向于后者。虽然每个空间都要承担回收经营成本,制定最低消费起码能确保老板收入有保障,但总账单除以人数后,依旧超过基本开销的话,意味著“空间等值”的目的达标。
就算有些人不点餐,但其他人相对点了超额食物的话,站在长远的经营理念,这点宽容不仅体现管理的灵活度,也会让顾客的消费逻辑相对舒服。
但也不要觉得最低消费制肯定对老板有利无弊。店家要推行这个制度,某程度上也代表对经营素质的信心,因此若顾客稍微不满意,店家就相对要付出更多耐心去理解与沟通,否则相比其他店家,就要承担顾客回头率低的风险。
在这个制度下,顾客也并非完全吃亏,反而可理直气壮拥有更多话语权,表达对餐厅的要求。当然,这个话语权并非是代表说话可大声或态度粗鲁,而是希望在卫生、服务或氛围管控下,给予店家更多善意反馈。
换句话说,“最低消费制”看起来像是冰冷的商业交易,实际上却像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提醒,让彼此内心都多了一份尊重要求,反而可增进公共用餐环境的礼貌文化与卫生管控。
若真的不喜欢这个制度,请放心,商业市场很现实,不像《鱿鱼游戏》,没有人逼你一定要跟某个店家耗下去。不喜欢的话就走人,让店家自行接受市场的考验。
反正每个人对公共用餐环境的要求不同,有些人喜欢吵闹的大排档,也有人独爱静谧的精品餐厅。各取所好,不需要过分介入。
还是那一句。只要店家先沟通好餐厅用餐条规,菜单价格也没有偷龙转凤,商家与顾客都达成资讯共识后,之后的消费行为就是一种合理默契,无需借题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