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往届的全民狂欢、声势浩大,本届的东京奥运会在质疑声、反对声中艰难拉开了帷幕。今天,以“数字”为焦点,我们来算算奥运会这笔“经济账”,同时也看看本届奥运会究竟有什么亮点。
奥运会真的赚钱吗?
根据国际奥委会统计结果显示,日本为本届奥运会先后砸了超过150亿美元,因疫情造成的延期所带来的直接损耗就达27.5亿美元。如果再加上日本有关专家此前估算过的因空场举办造成的直接账面损失(门票收入、赞助收益等)约21.86亿美元,还不包括奥运会可为带来的间接经济收益(后续旅游、交通运输、通信和基础建设收入等),本届奥运会可谓是损失惨重。奥运会是个“赔本买卖”不是本届东京盛会才出现的特例,其实早年的奥运会(慕尼黑、蒙特利尔)都是赔钱的,直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传奇人物Peter Ueberroth的出现以商业化的运作才让奥运会实现了“扭亏为盈”的巨大转变。然而近年来的雅典奥运会和里约热内卢奥运会营收表现又再次让人大跌眼镜。
奥运搭台,经济唱戏,这是多年来奥运会申办国、主办国沿袭的思路。然而,奥运并非是谁都办得起的,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可持续的场馆/建筑营运规划作保障,奥运不仅无法带来短期亦或是长期的经济回报,甚至有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或许也是近年来各国申办奥运的热情大幅度减退的原因之一。
奖牌背后的投入
获得奖牌与每一位运动员的辛勤付出、刻苦训练是密不可分的,当然也离不开国家的投入,如训练场馆、运动员集训费等。根据公开数据,英国政府的奥运选手培养投入从1996年的7000万英镑涨到了2016年的2.65亿英镑,在这三十年间单届金牌数也从1块飙升至了27块。
这方面的投入中、美展现了两种不同的模式,美国是市场体系的代表,中国是举国体系的代表,但市场体系不代表政府不发挥作用,举国体系也不意味著市场不参与其中,只是投入的主体不一样罢了。
奥运金牌的含“金”量
不同国家给予夺“金”选手的奖励也高低不一,里约奥运会上取得新加坡历史上首枚奥运金牌的游泳名将斯库林获得新加坡奥委会颁出74万美元的重奖就曾轰动一时。
意大利和匈牙利对金牌获得者的奖励虽不及新加坡那般高,但也算得上出手阔绰,奥运冠军均可获得10万+欧元的奖励及一定数额的养老金。德国和法国的奖金水平则处在中游,人均可获2-5万欧元左右。比较之下,英国和挪威则显得有些“吝啬”,不为奥运冠军提供任何金钱上的实质奖励。除了政府奖励之外,奥运冠军特别是顶尖运动员在赛后通过广告代言、品牌赞助以及活动出场费可获得的收入甚至高达百万美元。
数字技术赋能“云上”奥运
如果说疫情和亏损给东京奥运会蒙上了一层阴影,那数字技术的应用无疑成为了本届奥运会的一个亮点。阿里巴巴和英特尔两大科技巨头分别通过与OBS合作打造的OBS Cloud转播平台以及3D运动员追踪画面系统助力东京奥运会,以“云上”的形式给大家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也让本届奥运会成为了数字化水平最高的一届。数字技术的运用不仅让疫情中的奥运会有了别样的观感体验,也为疫情后依托数字技术推动更多领域的转型升级以及经济复苏之路点亮了“火炬”。
无论是以数字来计算每一届奥运会的投入与收益,还是衡量每一块金牌背后的付出与回报,亦或是评估每一场转播的速度与质量,奥运会这场体育盛宴给全民带来的欣喜感与凝聚力是永远无法用数字来度量或判定的。也希望在本届奥运会全新格言(从6字上升到9字)“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一样,愿东京奥运会的圣火可以驱散疫情的阴霾,团结一致,守望相助,在家享受奥运,或许是大马早日战胜新冠的一剂良方。
(亚太投资银行是总部设在纳闽的离岸投资银行,提供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国际贸易金融、全球交易、伊斯兰金融以及数字金融服务。详情可浏览apdi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