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开始雪隆一带就施行了行管令3.0抗疫政策只允许特定经济和商业活动继续,一直到了6月实施了全国封锁政策简称FMCO。还记得FMCO早期网络媒体就开始飘扬各种不满的留言。相信当时的很多人会觉得只要再忍一个月就好了,待确诊病例下降了封锁就会结束。
然而当大家兴致勃勃地期待解封的宣布时,却换来一个无限期的封锁消息。原定于6月28日结束的第一阶段FMCO再度延长,并且把这个封锁政策改为“国家复苏计划”简称NRP的第一阶段。日后也会以阶段来命名,晋级下一个阶段需符合抗疫政策上的三大条件。
简言之,政府不能担保确诊的数据和趋势是否真的如大家所期望一般,达到零感染及恢复疫情前一般的生活。
遥遥无期
国家复苏计划第一阶段从开始至今,能见一些州属的疫情开始受到控制。相对的,雪隆一带疫情未见好转,这或许与当局在高风险区提高筛检量有关,但疫情依然严重是事实。
就在上周我国的单日确诊病例接连三天创新高,高达1万多宗,其中雪州是全国最高。作为国家经济关键的州属,雪隆一带似乎难以达到国家复苏计划第二阶段的门槛。这包括单日新增病例少于4000起、加护病房床位处于中等水平及一成人口已接种疫苗。
单是单日新增比例这门槛就让人们觉得这段期间的抗疫措施是失败的,尤其是行管令并无阻断病毒的传播反而捣毁了人民的生计。在社交网络上都能看到大家对现况无奈及愤怒。人们似乎看不到新冠疫情隧道尽头的光明,我国再也回不去“零感染”病例的高光了。唯一只能盼的就是,确诊数据不要再创新高记录就足矣。
尽管如此,抗疫期间有一项防疫措施是蛮成功的。两个月前,我国的疫苗接种率偏低,截至5月16日才有5.9%人口已接种了至少一剂疫苗。然而在政府的宣导、货源充沛及加紧疫苗接种的速度下,截至上周六全国已有16.5%人口完成两剂疫苗接种。因此,至少在国家复苏计划晋级第二段的疫苗接种率门槛上,一些人看到了一丝希望。
与病毒共存
目前全球各国正面临变种病毒的的侵袭,即使手握大量疫苗或接种率高的国家人民仍然易受感染。谁都无法将新冠病毒拒之门外,并且预料该病毒将会长期存在于我们的社区当中,无法根除。疫苗接种率高的国家虽然努力放宽限制,重新开放更多的经济领域,同时也密切关注疫情走势,以确保住院率和加护病房(ICU)使用率不被透支。似乎各国都为日后如何与病毒共存这课题上盘算著。
今年1月,科学杂志《自然》询问了全球100多名的免疫学家、病毒学家及卫生专家有关新冠病毒是否能被根除时得到的结果是90%的受访者说“不能”,并且表明新冠病毒有可能会成为地方性病毒,继续在世界各地传播。
自疫情爆发以来,科学家不能充分预估这病毒的演变趋势,因此也不能百分之百确定目前的疫苗能否有效对抗日后的变种病毒,是否防护效果剧减,人们日后需要一再注射疫苗加强剂,或者会否有解药?在一切还是未知数时,人们能做的只有学习著如何与之共存,同时加强自我对防疫措施的了解。
毕竟新冠病毒的传播和感染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接触。因此,除了戴口罩和勤洗手以外,也需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及接触以减低被感染的风险。即使有疫苗保护也不是金刚不败之身。大家都知道病毒是不可目测,同时也不能预测自己或身边的亲朋好友是否会被感染。
在未知的情况下不能一直抱著侥幸的心态,未雨绸缪才是必要的。万一自己或身边的人确诊时才不会慌张或一直抱怨为何那么不幸运?疫情爆发至今有18个月了,除了基本的防疫措施以外,还需知如何应对确诊后不会把存在自身的病毒传播出去。以我国的个案为例,你晓得在确诊后或被列为确诊者的密切接触者或被告知自己曾接触确诊者时如何应对吗?相信你心中的答案已揭露开了你对新冠病毒及我国防疫措施是否有足够的了解。
考验人文素养的时代
上周副卫生总监宣布,为了解决冠病评估中心(CAC)人满为患的问题,大巴生河流域(Greater Klang Valley)的冠病确诊者需在家自我隔离,并且透过吾安手机应用程序中的健康评估指示来自我监督。若评估显示有必要到中心时才需根据指示到达评估中心。同时冠病确诊者,将不需要佩戴粉红隔离手环,在家隔离的措施。或许很多民众会恐慌及担忧那些确诊者会不自律擅自外出,加上没戴上隔离手环让民众难以分辨,但笔者认为这措施也有好处。无疑这措施能稍微舒缓大巴生河流区域已经不堪负荷的医疗资源,当局才能把有限资源用在需入院治疗的病人身上,而且也避免了评估中心人潮拥挤,增加了自己和他人的感染风险。
事实上,这些确诊者还是会被列为确诊,但只是居家隔离并且透过现有的科技便利来定期申报健康状况。况且目前轻微症状确诊者居多,他们或许不需要医院的医疗资源。然而评估中心的设定也是时候需要更换一下策略,因为不是每位确诊者都有能力拥有自家交通到评估中心或善用现代科技来进行自我申报及监督。或许评估中心可转换成流动方式来对每个区域评估确诊者。这除了能减低人潮拥挤现象,也能解决因外出而传播病毒的风险。
这项新的措施可说让民众提早学习如何在无法根除新冠病毒的情况下与它共存,把防疫措施变成了“生活常态”。每个人负起自己的责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在得知接触过新冠病毒确诊者时,及时申报自己的状况以提高警惕协助阻断病毒传染的可能性。相信这是你我都能在病毒没消失或疫情继续肆虐的情况下都还能做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