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一个人自小在家里主要使用的语言就是母语的话,那至少对笔者这一代华人,恐怕大部分的母语都是方言。惟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每个华人的方言母语都是其籍贯语,毕竟在某些地方,尤其属籍贯少数者,早已舍弃在家里使用祖传方言,而改用一地区流行的华人方言。如说有客家家庭在怡保只使用粤语,或者海南家庭在槟城只使用闽南语。
简言之,在部分华人近些年来开始舍弃方言而取华语为家庭用语之前,早已有不少华人舍弃其本籍贯方言而取其他方言为家庭用语。这也意味著,并非只是华语“消灭”了方言母语,实际上也有主流方言“消灭”了其他方言母语。那么说来,今人因华语的强势而汲汲于“捍卫”方言母语,情理上是否也同时要考虑一些地区主流方言的强势而积极“捍卫”弱势方言母语呢?
如果说一地的弱势方言母语毕竟太少人使用,无足以捍卫的话,那从更大格局来看,似乎渐渐沦于相对弱势的主流方言母语,是否也无足以捍卫?坦白说,尤其是在城镇地区,许多华人家庭已经开始转向使用华语或英语(或两者并用)为主要家庭用语,以至最新的一两代华人,都是以这两者为母语的,方言仅沦为其中一种社交用语而已,并非人人皆熟稔。
即便是笔者这一代人,部分人的籍贯母语也并非主流方言,因而对之也不一定很有感情及认同,惟若要在家里坚持使用本籍贯母语也“乏力”,结果还是发现华语比较方便、有效。之所以,有可能对于不少华人,以华语取代方言作为家庭用语及新生代母语,本质上与以主流方言取代本籍贯母语为家庭用语和新生代母语没啥不同,所以不会有太大的情感及意识形态“包袱”。
质言之,现今华人家庭流行使用华语(或英语)作为家庭用语及新生代的母语,恐怕与方言本身的局限性有关。毕竟,本国的华人方言没得像港台澳地区那样,有机会通过正规的行政、教育、研究、传媒等系统,晋升到比较“精致”的地步,以至若纯使用方言的话,往往无法进行思维,乃至情感上比较具“深度”的交流——因缺乏“词汇”及其背后的“概念”也!
早期华人普遍上教育水平没那么高,方言足以供一家人进行完整的沟通。但换著今天,随著两三代人的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基础的方言沟通已捉襟见肘,家庭成员不得不补以华语或英语词汇,乃至语句,来进行契合现有思维广度和深度的交流,否则完整的家庭关系会有点“卡住”。于是渐渐地,一些家庭也就开始舍方言而取华语(或英语)了。坦白说:本国一些传统华人家庭成员之间偏于“含蓄”,或与方言的局限性有一定关系。
概言之,除非有什么政经文教系统上的大变动,否则目前的方言的确难以阻挡华语渐渐成为本地华人家庭主流用语和新生代母语的趋势。惟大变动必须配合予意识形态上的正当性,所以也开始看到某些人高举“方言才是母语”的大旗,甚至突出“华语是中国北方方言”(其实不全是)的“敌我”论调了。
实际上,至少在本国,完全在家庭生活中排除华语是不切实际的,恐怕弊大于利,甚至会对健康的家庭关系造成影响。惟为挽救方言,的确可以多鼓励家庭成员使用方言,开创华语与方言共存共荣的共赢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