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国际学校因呈现对油棕业不利的表演后,遭到原产业部长与教育部谴责,甚至不排除援引教育法令对付。听到这则新闻时,我还以为自己仍活在国阵执政的年代。先别说执法的正当与合法性,我们就来看油棕种植业本质。
其实,并非所有“绿色行业”都环保,例如油棕种植。
“明明都是植物,应该都会吸收二氧化碳并制造氧气,怎么会不环保?”很多人应该会纳闷。
这么说好了。站在环保角度而言,油棕本身并没错,而是错在种植方式。
如果远离市区,开车前往各州的路途中,会发现七成的路边风景几乎被油棕树包围。朋友曾打趣,幸好大马积极发展棕油业,否则这些土地一定会大兴土木。
油棕地开发争议
其实,这样的说法也并非完全正确,因为对土地发展来说,油棕种植只能算“不幸中的大幸”,却依旧归类为“不幸”。
为何这么说?
其实,很少人知道不少油棕地是种在泥炭地。泥炭地的特质是土壤贫瘠,比较少种植物能生存,因此用泥炭地来种植油棕,看起来算是一种土地使用及经济再生的最好方式。
表面上两全其美,实际上是剥削人类生存品质的经济活动。虽然泥炭地无法种植对人类有高经济价值的作物,却是热带雨林的牢靠温床。许多百年树木原本就是泥炭地的主人,它们生命力强,也维持著强大的生态平衡,若将原本枝繁叶茂的高大老树让给油棕发展,看起来是“以树代树”,实际上却会间接降低供氧的来源之馀,在泥炭地改种油棕时,过程中甚至还会排放出大量的碳。
同时,热带雨林与油棕的根扎实度也不一样。将一个盘踞多年的树连根拔起,改成新装待养的油棕,扎根的深浅不同了,也会间接导致土地下陷,并会引发洪水。
但这并不是最糟糕的例子,最令人不可信任的是一些本地各大型种植公司的信誉。
大家可能不知道,挂著上亿令吉营业额的各大种植公司,光鲜亮丽的招牌背后,可是用许多不怎么漂亮的手段换取到的成果。
有些公司曾经采取高压与法律手段,逼迫当地的原住民搬迁;有些乱砍伐森林来开辟油棕园,有些甚至就直接烧芭,不仅破坏目前珍贵的森林资源系统,导致大批动物流离失所外,造成的空气污染,甚至都化成了大马天空最浪漫的风景,成了每年催咳流泪的霾粒。
由于上述原因,才导致欧盟委员会禁止进口大马的棕油。其实,他们否定的并非是棕油的真正用途与价值,也并非是偏好西方种植的大豆和小麦,而是油棕种植背后的各种破坏环保的方式,那是种相对热带雨林的永续经营来说更不值得的投资风险。
采用陈腐教育手段
欣慰的是,过去几年大马政府也察觉到这点,因此才推行各种认证,包括保护现有的森林地,建立可追溯产源和透明化的供应链,并加强推行更有利的经济变革等,让油棕发展成为可持续性的工业。
不过,这并不能免除掉油棕业对环境的不友善,无论在人文社区(特别对原住民而言)或大自然发展上都不环保,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姑且不论采取的表演方式为何,学校针对油棕业种植的不环保现象来取材,本质上绝对没错,却因为抵触“国家利益政策”而遭受对付,这听起来不就像是集权国家如朝鲜才会有的口吻吗?
重点是,这并非是课堂上正式传授的功课,只是舞台上一种激发思考空间的呈现手法,但内容的真实度与国家经济发展相违,就换来了排山倒海的抨击。选举时说好的“言论与教育自由”,希望联盟政府此刻还记得多少呢?
就算认为内容不妥,原产业与教育部应趁机透过这次机会,顺势传授较合理的教育观点,包括政府正努力改善产业链的努力等,这才是将危机化为转机的智慧应对。
可惜的是,他们选择了用最陈腐的教育手段,采取恐吓与责骂的方式,这不只扼杀了教育改革的机会,捏碎师生对教育思考的眼神,也磨灭国民对政府承诺改革的想像。
一场小表演,撕下的却是繁华舞台背后的真实悲剧,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