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看见一文, 以一位女性角度(媳妇)讨论关于“初一能不能回娘家?”,说来新年将近,有这样的讨论很合理,在传统上,初一自然是与夫家的人一起共度喜庆,但回娘家过节有错吗?在我看来,不过是选择而已。
我们无可避免指出,初一回夫家过年,是在父权制度下社会的产物,摊开“嫁出去的女人等于泼出去的水”思维作基础,“家”的归属,于丈夫或妻子,都是夫家才是家,娘家自然是排第二。如今现代人审视这传统,会觉得很合理或不合理,然如何执行则个人决定。
很多时候,我们会依赖传统礼俗,因为那是先辈留下,我也相信这些礼俗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从就传统一点一滴脱皮。从文化心理看,这里存在“传承”的关系,尤其是男性更是容易接受,并视为理所当然。若家族没有提出异议,根本不会有该议题的思考空间。
反思礼俗背后意义
一旦被提出,这将是一场性别对话,双方是需要理性探讨。文化并非钉死的铁则,我们更应该反思某项礼俗背后的含义,或者说这件事其实对自身重不重要,我们遵守的意义是什么。如果初一回夫家事是与家人团聚,娘家为何是排第二。毕竟这件事不遵守,不会降临厄运吧?一切都是协商对谈,我不相信“破坏传统”会招来家门不幸的话,如果有纯属因果吧。
在文化心理上,我们极容易会形成一种依赖性格,感觉跟著“传统”就对了,不会错的。然我们确实很少反思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的背后意义是什么,这是一种行为惯性。长辈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虽然长辈也可能不知道到底为什么这么做,他们都是传承下来的,而传承的过程中,可能又简化成现在呈现的样子。
还有一层文化心理,即孝道——道德制高点。同样是站在父权角度审视,“家”是要回的,也必然是夫家,我们需要“家人”开心,也必然是夫家的人,凡事从夫家角度著想,根本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思维。没人会反对孝顺这件事,但娘家的丈人丈母娘也是丈夫的爸妈,不是吗?其实,没必要将孝顺放在太高的位置,感觉就像逼死自己,孝顺谁先都是不孝。
一般上,遇到这样的难题,大男人主义就出现了,文化传统也搬出来了,更少不了尽孝的措辞,大概会不欢而散,严重的话出现家暴现象。由此可见,这不仅是性别对谈,也是对文化反思的举动,到底初一能不能回娘家,说到底就是选择题。
李永球作为民间礼俗专家,四处访乡野,寻找式微的传统礼俗,以便记载保留。他曾说,婚丧礼节,婚礼礼节简化地最快,喜庆节日注重于气氛,繁文缛节总被抛到一边,时间久了,就被遗忘了。这很能说明,传统不是永恒不变的东西,尤其现代人对于传统礼俗简单就好的态度。我们一边害怕传统慢慢消散,一边觉得不胜其烦,半推半就,传统也就慢慢变样,这是一种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