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升学机会越来越宽的教育领域,接受大学教育不再是“困难重重”。只要你想念书,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大学基本都会为你敞开大门。
过去,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的学生在政府政策的打压下,要在国内国立大学升学,连敲门砖都没有。在无奈的选择下,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到学费高昂的欧美深造,经济条件差点的,退而求其次多选择到台湾念书,因此台湾成为70、80年代许多独中生的留学出路,台湾大学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贡献,应记一笔,累计目前在马来西亚的留台生有6万余人。
到台湾升学是优是劣,有台湾留学经历的毕业生,最有话语权。身边80年代在台湾念书的校友,接触他们,感受他们整体对台湾教育的观感都不差。文凭虽然回国不受承认,但学的是“本事”,而且在台湾人文环境、自由与开放的知识领域,台湾大学的确提供了学子视野、学识、观念的冲撞与激荡。
大学受少子化冲击
近年来,台湾社会结构的改变,大学的数量增加与人口增长的不成比例。特别是少子化的冲击下,台湾的大学面对生存的压力,在物竞天择的规律下,大学唯有合并或淘汰。
当然,不少台湾大学的基础架构完善,大学提供的教育、教学与管理,仍然是充满吸引力的,其不会因为大学的数量变化而改变。
英国高等教育调查公司QS(Quacquarelli Symonds)2017年6月8日公布最新2018世界大学排名。根据榜单显示,台湾共有10所学校进入全球前400大,台湾大学排名76名,跻身前百大的大学,接著是清华大学第161名,交通大学207名,成功大学222名,台湾科技大学264名。
QS世界大学排名按6大指标评分,分别为学术声望、雇主评价、师生比例、论文引用比率、国际学生组成及学院国际化等。
大学排名是个参考的指数,但不是绝对。尽管中国的许多知名大学在世界排名比台湾大学领先,也都向马来西亚学生召唤,但选择去台湾念书的学生还是不会比去中国的少,原因何在?
大马学生融入得快
中国与台湾目前大力的争取马来西亚学生,其实看准的是马来西亚学生的中文背景。其他国家学生的中文书写与表达能力,在质量上难以与马来西亚华校生相提并论的。我国的华校生,进入这些以华文为源流及媒介的大学,很快就可以融入学习与听课的氛围,毫无障碍。
这些大学极力的争取海外学生,目的当然是希望大学校园能融入更多外来文化的元素,进而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思维、多元化的观念、多变化的互动。但在大学的管理体制而言,更重要的还是要提升本身大学在世界的排位,其中国际学生的数量是重要的评比指数。
中国知名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入学门槛高,当地学生要考入这两所大学,都要“过五关斩六将”,没有本事,门都没。而海外学生却可以通过外国人“特批”的身份顺利进入这些大学,难怪会有不同的声音质疑大学的收生条件与要求。
报道指:韩国、日本等一流大学在刷掉一批挤破头的本国考生的同时,大部分外国学生(中国)却能通过其他方式挤进这些大学;比较知名的一些学校包括:走国际化路线的东京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大批涌入的中国学生质量也是良莠不齐,甚至《日本经济新闻》报道还直指:“日本顶尖大学里招收了很多中国高考失败者。”可见日本人对于这样的政策也是相当不满。或许这只能说是“排名惹的祸”。
我国学生选择到中国与台湾,一些人认为中国的崛起,中国对学生留学的吸引力应该更大,但事实并非如此。最近一封题为“别让孩子到台湾念大学”的信函在独立中学疯传,署名者是维护与关心孩子的人,但内容似是而非,牵强附会。其中列出台湾升学的7大弊处,包括:在台湾学习英文不会强、台湾用繁体字、将来人脉的建立不如中国、大学利润少必将压缩设备与师资、减价作为号召表示大学本身出现问题、台湾大学素质下降、大学毕业就业率低等。
写这封信的人是希望马来西亚的华校生在选择大学时,应该宁弃台湾选中国大陆。但现实的情况是,收到这封函件的独中校长并没有“太大”的反应或基本不理。
两岸大学各有优势
这位有心人看来是要大力“推崇”中国留学,但却刻意“诋毁”台湾留学作为手段,思前想后,的确没有这个必要,两岸大学各有优劣。或许我不得不把一个统考优秀独中学生在获得中国大学名校几乎全额奖学金的情况下,还是选择到台湾自费念书,他的理由简单但十分“明确”:如果到大陆留学,没有面书(Facebook),没有谷歌(google),没有优管(YouTube),我宁可选择去台湾。
不需要太多的解释,理由可以很单纯,但却透露了许多外在的讯息。台湾除了拥有良好的学风,浓厚的风土人情及社会人文的价值,特别加上自由、开放、民主的观念是中国所欠缺的,而这也或许正是年轻人所向往与追求的大学精神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