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末,时代杂志选出年度风云人物,2017年的获选者不是什么大人物(这次的候选人有习近平、特朗普,甚至金正恩!),而是“me too”(中译:我也是),一场由受害者主动在社交媒体说出被性骚扰经验的运动。
受害者在网络上说出被性侵的经验,在发表的文章加上“#metoo”的标签,只要稍为搜寻,便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受害者经验。“me too”成为了跨越国际、跨越阶层的共同语言,受害者被性骚扰的经验各异,从语言上看似无关痛痒,但足以伤害心灵的取笑,到职场上以性来换工作的潜规则,性骚扰无所不在。
这些自我揭露,让整个社会更清楚地看到,性骚扰不是个人的不幸。在高呼性别平等的今天,尊重女性、承认女性与男性有同等能力,已成为最基本的政治正确,但“me too”打破了美好的表像,真实远比想象和认知来得残酷。
政坛也不乏丑闻
能成为一波运动,也就是“me too”超越了纯粹的经验剖白,而是已经发展成一股足以带来改变的力量。像在好莱坞,“me too”便引起极为轰动的反响,不同年代出道的女星接连指控金牌制作人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的性侵罪行。
受害女星近百人,人数还在不断增加,事件横跨年代,从90年代至今,韦恩斯坦的性侵史近30年,在好莱坞里几乎无人不知,但直到今天女星们愿意挺身说出真相,他的罪行才得以曝光,并正式进入法律程序中。法律能否制裁他已是后话,但事前之荒谬,比好莱坞的影片更过之而无不及。
在美国政坛,也有“me too”受害者,揭发多名议员涉嫌性侵,共和党与民主党两大党均有代表,被指控者还不乏德高望重的政坛元老,包括颇受民主党重用的参议员艾尔弗兰肯(Al Franken),便被6名女性指控性侵,在党内党外的压力下,黯然宣布辞职。共和党亚利桑那州众议员法兰克斯(Trent Frank),已是8届资深议员,被助理爆出遭他性骚扰,后经国会伦理委员会调查后辞职。众议员在位最久的民主党密芝根众议员科尼尔斯(John Conyers),也同样因被指控性侵而辞职,提早退出政坛。
这三人同在一周内被“me too”拉下台,受害者的发声震撼了美国政坛,总统特朗普也开始遭人质疑他的过去,他是否会因此而被拉下台,还是言之尚早,但“me too”的影响力已被视为是“女性主义运动”的再兴起。
但有人质疑,是否只有有权力、地位的女性开声才有用?回顾“me too”的发起历史,这其实不是近期流行的事。早在2007年,“me too”便由基层运动组织者塔拉那伯克(Tarana Burke)发起,她在贫民基层社区看到受性侵的受害者,在这些地区的女性,即使面对性侵,当地没志愿团体协助,而性侵犯也很少会被提控,受害人的无力感重,不相信能改变到什么。
主动开口才能改变
塔拉那伯克于是发起“me too”的口号,让性侵幸存者能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故事与经历,从自我揭露里,产生与人之间,共同经验的连结,如此之多的人经历过性骚扰的问题,这就不再是个人的问题,而受害人也因踏出这一步,从无声的、隐形的受害者,变成指出问题的集体。
对基层女性来说,唯一可以突破困局的就是“说出来”,这是她们唯一,也是最有力的工具,但说出来成为一种行动,形成集体力量,由基层的群众开始,延伸到社交媒体,再遍及国际社会。
然而,回看马来西亚,虽看到零星剖白,但仍未能足以形成广泛的揭露。是因为本地的性骚扰问题不够严重吗?大概不是,近日有马大学生进行性骚扰调查,被访者中有80%表示曾有被性骚扰的经验,各地的妇女团体处理性侵个案应接不暇,问题显然存在,但我们是否有足够的空间让受害人开口?
在“me too”的分享中,不少受害人提到:“总有人会说是你的错”。鼓起勇气说出来,换来的是:“他的企图那么明显,为什么你要去赴约”、“你那天穿什么”、“为什么到现在才说出来,是真的吗?”
如果要受害人主动开口,才是改变的契机。那我们要反思的是,社会的环境,包括舆论的空间,是否足够安全和友善,让受害者获得的是安慰、是被理解,不是被质疑,不是被二度伤害。受害者愿意说出这些心碎难堪的故事,大抵是单纯地相信,这能带来改变:让人正视问题的严重,也把受害人带离无力感。
性骚扰问题无处不在,这已不再是性侵者与受害者之间的事,作为幸运的旁观者,是否也能扮演积极的角色,改变有关于性罪行里的羞辱文化,就像面对伤人抢劫的罪行,我们能一起对加害者大喊住手,或扶起那个受了伤的受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