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赓武是海外华人史领域的权威。他的许多文章对于海外华人社会所提出的概念、分析框架与观察,至今仍然有效。王赓武1970年在剑桥大学出版的《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上发表了〈马来亚华人政治〉(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a)一文,虽然快五十年的文章,但是文中的一些分析框架和概念至今依旧新颖。
在文中,王赓武以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为例,指出华人可按照政治倾向分成甲乙丙三组。甲组政治倾向是倒向中国的,认为大马人只是外来移民,他们关心的是中国的政治,而不是马来亚的政治。但王赓武在文末也进一步指出,随著马来西亚的成立,甲组的人数会越来越少。但是王赓武当时也没预料到后来的变化,虽然马来半岛华人几乎不再参与中国政治,但是中国两岸三地的政治发展与因素,对于马来半岛华人政治仍然具有影响力。
三组界限会变动
乙组人数是最多的,他们给人的印像是不过问政治,而是专注于自己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并且通过华人社团(或金钱)来解决相关问题。基本上,他们的政治参与是间接的,对于长期的政治发展和目标并无清晰目标,只要当今政治掌权者帮助他们解决所面对的问题,就支持谁。看看今日西马各地华团的运作,以及他们与政治的关系,即可知道乙组的运作方式仍然有效。
丙组关注马来亚当地的政治并积极参与。二战之后,定居者越来越多,对于本土的认同也越来越强,因此丙组也不断壮大(特别是在独立之后)。虽然今日乙组的人数还是比丙组和甲组多,可是未来可能丙组的人数会比乙组和甲组更多。另外,王赓武也指,这三组之间的界限是会变动的,例如甲组的人也可变成乙组。若变动剧烈,从甲组到丙组的变化也会发生。
最有趣的部分,王赓武对于马来亚战后的华人政治发展的观察。他指出,马华公会的成立与得势,是乙组和丙组的结合。当时乙组的华人面对马来亚独立的政治发展,以及马来亚本土政治局势日趋复杂,而感到困惑。但是他们又偏爱华人社会的独立性,因此他们倾向支持一个最能够代表华人社会的政治团体。
华团领导华社
当时,马华公会由一群与英国殖民政府和他族政治精英交好的丙组华人成立,最初只是协助英国殖民政府处理新村等与华人有关的社会事务,但是随后演变成政党并参加选举。马华公会协助政府处理华人事务,并且与殖民政府交好,无疑符合当时许多乙组华人的政治心理和立场。因此,由丙组华人领导的马华公会受到大多数的乙组华人的支持,并且这也成为了今日马华公会不断声称自己代表马来西亚华人的理由。
但是,王赓武没详细说明,马华公会在六十年代就失去了华人代表性。这也是马华公会至今没有告诉大家的事。由于独立大学的失败,以及各种同化教育政策的出炉,让乙组华人对于马华不满。此外,本土意识日渐增长的华人,也认为必须进一步维护他们的政治权利,而不认同马华从种族政治出发的做法。
因此,当时的华人要么继续留在马华,让它改变成现代种族政党;或者投入其他政党,以公民权利来诉求继续参与政治。这不但促成丙组内另一分支——民政党的成立,以及民主行动党当时的壮大,也让马华在1969年大选惨遭滑铁卢(不过不及2008年和2013年的山崩式大败)。
王赓武的文章于1970年发表,并无预言马华未来的发展会如何。但是看看七八十年代的华教运动和华团主导的经济和文化活动,可知当时的华人社会领导力量不在马华,而是华团,马华不再像以前那般具有代表性了。到了最近两届大选结果,更显示马华公会在华人政治上不再具有任何代表性。
这如同王赓武在文末中所指,乙组和丙组是未来华人政治的重心(这里的未来是指1969年之后),而丙组须赢得大部分乙组的信任(不论是马华公会、民政党或民主行动党),让他们相信民主政治并且维护人民的权利,才能够走得下去。这句话不但至今仍掷地有声,而且其中对于当今华人政治的预言,仍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