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总会长廖中莱在马华雪州2017年度大会主持开幕礼时重申大家耳熟能详的喊话:“马华的存亡是由华裔选民自己做主,而华社未来权益的保障,也是由华人自己作主”。
这句话非常“动听”,没有疑点。行动党也会在华社里提这类放诸四海皆准的论调。但廖话锋一转,就马上提到关键的表述,他说:“华裔选民必须认真思考华裔的未来,确定是否要彻底让华裔代表从中央政府消失,也就是完全放弃对这个国家各种政策的话语权”。
当廖在作这样的表述时,或许我们要问下一届“谁主中央”。显然的,廖是假定国阵来届大选还会继续执政,因此他把支持马华与“入主中央”等同来看,换另一个角度,如果华社准备改朝换代,期待希联执政,是否华裔应该把选票全力投给行动党以入主中央,而舍弃马华?
谁将入住中央,或许这是一个充满变数与吊诡的问题,在反风伺机待发的政治风潮中是难有答案的。华人社会过去的“钟摆理论”,在大选时一届支持马华,下一届支持行动党。但当改朝换代的观念已经形成,华人社会有意识的把选票投向反对党,使国阵尝到了政治苦果。如果没有华人选票的海啸作用,配合马来社会烈火莫熄后续引发一分为二的政治改变,也难掀起政治改革的效应。
大选虽然还没到来,但政党的触须逐步走人民间。希盟领袖走进咖啡店与选民近距离接触,深耕选民改变的企图,使“换政府”成为可能。308及505大选虽然最终没有取得换中央政府的成果,但已经迈出了重要的步履,扩大了反对党的势力,总得票率也超过执政党。
目前反对党执政的州属表现如何选民可以评估,但这个真正的意义是使国家一党垄断的政治局面获得根本的扭转。下一届大选是否会出现更大的海啸,就是华人与马来人海啸是否会展现最深层次、大面积的结合,值得关注。
政治两线制在1986年倡议,目的是希望政治权力能获得有效制衡。但现实是,马来社会如果没有改变,巫统的政治取向就注定了马来西亚的政治格局,但有谁会料到1998年前副首相安华的被革职会形成如此巨大的政治动荡与变革,给两线制的实践提供了契机。
华社彻底放弃马华
这或许是无心插柳,让马来人看到了政治与个体命运的息息相关,拒绝政治迫害、拒绝政治腐败、拒绝无效管制。
若没有308与505大选看到的政治巨变,没人相信原来政治改变不是幻想,是可能实现的。终结一党独大,就是要终结领袖“膨胀”的权力,遏制其为所欲为。一马公司的丑闻尽管延烧多时,事实也证明由于涉及者是“一号官员”,似乎制衡的力量就显得束手无策。当政治的腐败使法律力有不及,只有通过政治的力量解决。
“华人到底还要什么”是一个忽悠华社的问句。1985年提出的华团宣言已经很清楚的表述了华社的政治诉求。当华社看到马华在国阵里只有唯唯诺诺,只是当官不当权,经过多年累计的“不满”,华社或许已经哀莫大于心死,彻底放弃马华,才会造成马华上届大选的兵败如山倒,只赢得7个国席及11个州席。
单就一个历时多年的独中统考文凭承认的问题,就让华社纠结不停,身为教育部副部长的张盛闻画了“只剩一里路”的美景,走了这些日子还在原地踏步,问题在哪里?为何说董总的政治表态非常重要,董总必须要政党对统考的明确表态与承诺,不应该让政治人物“玩弄字眼”,一拖再拖,最终还是把统考当作“工具”,“一里路”就是一个工具,让华社画饼充饥,这和华小拨款同出一辙。
首相纳吉9月16日出席马华主办的“华社爱国大集会”上说:“一旦国家动荡不安,华人将最先成为箭靶”,又指华人得到财富,是来自政府给予机会。这个集会要表达什么?无非就是“华人到底还要什么”的延续,利诱不成就“恐吓”,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已经使这场集会形同是向华社下达不支持巫统就会遭殃的指令。
马华与行动党都在争取华社支持,面对恐吓的政治诉求,如果要一场大海啸来分割,华社到底更倾向于支持希盟的行动党还是国阵的马华?当首相在华人大集会发出警告时,或许我们来届大选要争取的还有“免于恐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