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正值美好岁月的20岁青年林知麟因急性肝衰竭被迫赴新加坡进行活肝移植,但高达160万令吉的手术费让家人束手无策,虽然姐姐愿意活肝捐赠,但却无法付出高昂手术费而向外筹款,但该名青年却因病危而等不到筹款,让美好的年青生命就这样离开。
据了解,在新加坡接受治疗,单是肝脏移植手术,就需要30万新币(约94万655令吉),这还不包括捐献者的手术、病房和林林总总其他费用,若加加起来,总数大约是160万令吉,别说林姓青年没有购买医药卡,就算有,以20岁可能会保障100万的保额来说也不够支付医药费。
基于家人无法支付手术费,新加坡医院是不会在这种情况下“贸然”开刀,很多人或许感叹,一条生命值不过那100多万吗?这不是值不值得的问题,而是在现在一个以商业盈利为主导的医疗体系,“拿钱救命”仿佛是如此天公地道,而在埋怨新加坡医院冷血的当儿,试想想,若事件是发生在本地私立医院,没医药卡没现钱抵押金,恕不受理的情况依旧存在。
这种情况不是一个个案,是一个以商业挂勾的医疗体系大崩坏,而我们因习惯购买越来越大保额的医药卡,小小手术几十千不看在眼里,因为出的不是口袋里真金白银,但羊毛出在羊身上,医药费在医药卡的笼罩下不停上涨,终究要付出代价的是百姓。
笔者依稀记得当年在报馆任职副刊医药记者时,因采访而认识一名在私立医院驻诊的耳鼻喉专科医生,后来该医生联络希望报馆帮助一名因后天炎症而导致耳朵失聪的10岁孩子筹款,以帮助他做一个手术装置人工耳膜。
孩子家境贫穷,父亲是一名散工根本付不出逾两万多的手术费用,报馆知道义不容辞,马上安排做了一个个案专访开始进行筹款,手术费不到两个星期就筹足了,报馆发了支票过去作为手术抵押后手术即可展开。
刻板印象影响
但手术当天却展延了,父亲致电我说医院指多两天才动手术,我拨电询问医生为何?原来是支票在银行仍未过账,私立医院必须验证手术费至少80%过账才能进行手术,医生也无奈,后来在报馆的担保下,手术最终顺利进行。你可能会惊讶于这种制度,但这的确存在于私立医院,要进行任何手术,不是医药卡就是现钱抵押。
那所有医院都是冷血现实吗?非也。笔者父亲患癌多年,一直都在政府医院治疗,从患癌后割除肿瘤、化疗、电疗、无数次的复诊、进行照X光、正子断层扫描、电脑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或者是拿癌症药物及止痛药,医院从没先收费,都是在手术后才通知付费,收费也仅是象征式的费用,若是乐龄人士更是免医药费。
很多时候,国人总受刻板印象影响,认为政府医院象征著慢、摸、拖,但很多时候对于很多“急案”,一旦送至紧急中心,只有政府医院不管是贫富贵贱,一律先救人再说,且很多在私人医院医到棘手或病危,到最后的关头还是以设备不足、血量不够、无此专业,就把该个案往政府医院推,但很少会看到政府医院拒绝任何个案。
不管政府医院曾存在多少负评,笔者认为,这些年来,政府医院的确不断的在改进中,而且是真的以“救人为本”的理念出发,笔者一直心存感恩,在父亲罹患癌症多年至离去,都得到政府医院最大的医疗及照顾,相信这也很多老百姓的心声。真的,幸亏,我们还有政府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