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中统考的问题沦为“政治议题”是不可避免的,董总作为捍卫民族教育的领航者,其身份注定这个考试必然离不开“政治”,由于它早已经被标签为“华人办的华文考试”。在单元种族的思维里,这是与政府以“马来文”为主导的政策是不搭调,甚至被认为是“反抗”的。
拥有超过8万5000千多在读学生的独立中学,是政府教育体制外的“怪胎”。政府不把它看在眼里,海外的大学却视其为“宝”,其培养的毕业生纷纷被召唤,升学路径完全不成问题。除了本地大学“莫名其妙”的门槛,亚洲大学排行榜名列前茅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多期望把其优秀毕业生“囊入袋中”。
据悉早些年,新加坡大学曾向董总索取统考前数百名最优秀成绩的学生名单,以“利诱”这些毕业生来新加坡就读。我国人才就是这样流失的,道理至明。
多年来未见曙光
60年代初华文中学宁可不接受政府津贴也不接受改制,明显的让人理解华社是要在政府体制外办“自己的教育”,华人社会慷慨捐输无非是要通过独中维护民族教育,特别是抗拒政府的打压。
独中课程、教材以至于考试都是有别于政府制定的课纲,若统考要与政府的考试一个样,根本就不需劳民伤财办统考。
当国家教育强调单元教育政策,甚至有意消灭华教,华社为了延续民族教育的发展、落实与生根,只有另辟蹊径,寄望民族教育能在压迫下顽强抵御,并开花结果。
大选是政党之间的“肉搏战”,选民才是老板。为掳获民心,各党派须出奇制胜。统考的是否承认,这时通常又会被热炒,证明它离不开“政治”。尽管统考热炒,但炒了几十年,好像仍然未见曙光。
行动党、公正党、诚信党、土著团结党结盟的“希望联盟”,公开表示已同意将在成功执政后承认统考文凭,且不会要求独中工委会修改课程大纲或纳入国家历史科。这是反对阵营对独中统考的但书,这不正是董总这么多年奋斗所祈求的吗?
积极回应希联宣言
1982年董总在林晃升领军的年代就企图在“打入国阵、纠正国阵”的策略中谋求突破,当时的华教四君子王添庆,郭洙镇、江真诚、许子根被寄予厚望,但最终却事与愿违,败兴而归。董总对希望联盟承认统考的表态,不必因为其是反对党的但书而忸怩作态,尽管表态欢迎可能就被视为“政治态度”。
执政的国阵政府多次有意无意对董总伸出橄榄枝,看似承认统考文凭有望,但经常都是虚晃一阵,只让华社空欢喜,最终还是打回原形,统考承认口说“一里路”事实上却是“难如登天”。
董总“超越政党,但不超越政治”,反对阵营承认统考的呼声,董总实在无需害怕把“统考”当“政治筹码”,应大胆要求执政党必须提出对统考承认的保证。
当统考这么多年来都离不开政治,要求政党有一个态度完全是合乎情理的,这也是争取统考承认的“必要手段”。董总如果继续对政党的表态与但书无动于衷,一些政党就会在选举时继续操弄民意,忽悠华社,最终落得难堪的下场。
统考问题是否对选票产生影响力取决华社的集体压力,压力越大政党政治才可能严肃看待华社数十年的“意志”。希联的宣言,董总应持“积极的态度”回应,这或许会被视为挟持民意的“政治的筹码”,但欲迎还拒,表现腼腆,将难唤起华社的集体意识,要政党兑现承诺。
董总既然“超越政党,但不超越政治”,就无需在陷入“政党”与“政治”的困惑中,而不知道如何“安顿”统考在选举的正当位置。欢迎希望联盟把承认统考列入竞选纲领,也应该向执政党提出同样合情合理的“要求”。
在纷纷议论来届大选的马来人海啸也好,华人的退潮也罢,统考的承认在重要的历史关口不能不作“关键”的表态与对政党的“施压”。董总如还在摇摆不定,犹豫不决,错过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决定,可以肯定一旦错失良机,机会不一定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