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听某位农友说要慢慢的把自己的菜园变成果园,与种植蔬菜相比种植水果也不必花太多的心思照料,只是种植时间比蔬菜要更长,有者更是需要等上好几年,然而只要流动资金充裕要转型成果农不是问题。接著对方聊到说近来市场上对热带水果需求量高,特别是黄梨、榴梿和山竹等等,主要是中国市场对东南亚的热带水果需求量提高,还有因为旅游业所致(当然这间中也包括许多来自中国的游客)。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推动区域的经济合作,从而建设区域的农业合作,并形成我国农友期盼日后生产的农作物有市场需求的美好愿景。农友也认为中国人口众多,要是能做到仅1%中国人口的生意都好,他就发达了。然而我国的农产品是否能成功跨过中国进口门槛,充满变数。
日前媒体就报导,农业及农基工业部长拿督斯里阿末沙比里相信“一带一路”能惠及本地农民。他积极推动毛燕、银峰蜜和热带水果或加工品出口至中国。至于中国则是要借由“一带一路”,将他们自改革开放以后在农业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与农业科技输出国外,并为中国带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契机。
小农无法受益
中国身为农业大国,其有机、惯行或转基因农业发展得非常繁荣,其粮食自供率也远远超越我国,中国在农业技术上的进步与智慧输出至我国,身为生命共同体,技术输送是可取的,然而我们仍需待观察是什么性质的技术与科技输送。
究竟是否真如部长所言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能惠及本地农民抑或只利于少数既得利益者?中国是个消费大国,市场潜力巨大。然而出口产品也意味著供应量必须做到稳定,在地小农肯定无法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受益。
所以,农业及农基工业部长所说的农民受益,更正确的说法是农企业(agribusiness)获益而非农民。当大家深信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能给予大马农业,特别是以上所提及的农产业开辟另一个销售的新大陆时,我们仍需保持观望与谨慎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