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活生生的暴力“动作片”在首相纳吉面前上演,两位”临时演员”同时登场,他们可是马来影视界响当当的人物;一位是马特威电影集团首席执行员张秋发,他被誉为“马来电影的龙头老大”,另一位是登嘉楼艺人苏莱曼耶欣,他因为演出“Mat Over”这个角色而走红。而此剧情片名是“掌掴”。
不论怎样“红”,没有首相纳吉在场观赏,恐怕这场戏怎样演,都难闹到满城风雨,尽人皆知,也不会成为话题,也不会引起如此巨大的“收视率”。
现场“立即和解”
这个剧情很简单,5月17日晚在首相官邸首相纳吉与国内艺人进行2050年国家转型计划(TN50)对话会,逾300艺人出席,张秋发终于逮到机会发言,看来是按捺已久,在台上语气激动地说:“你怎么能够只看前面,不看我们后面?这样对我们很不公平!”
意思是指对话会主持人只给坐前排者发言,完全忽视后排的参与者,话音刚落,马来谐星苏莱曼耶欣就快步急冲冲上前去,一巴掌打在张秋发脸上,更举拳要再挥打张秋发,张尝试以脚还击不果,最终被现场的警员及时拉开双方,不然殴打的场面会更激烈与更有看点,但有趣的是最终两人在现场“立即和解”,可能是要给足纳吉面子,剧情终于落幕。打人事件是否就可以这样草草了结?公正党国会议员苏仁登强调,公然打人是刑事罪。
看到这一幕,想到2012年3月25日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魏家祥声称在董总雪州加影举行的325华教救亡运动大会中,疑似被人挥拳一事也曾闹得沸沸扬扬,由于魏身为副部长,暴力出现在华教运动上,不利华教运动的形象。为求真相,解开这场“罗生门”,媒体的广泛报道,警方的介入调查,结果大家都围绕在“打人、要打人、没打到人”的话题议论纷纷。
由于是政治的需要,时任内政部长希山慕丁马上跟风说,民联经常指只有他们出席集会时才会被骚扰,但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出席325华教救亡抗议大会时被人挥拳,足以说明执政党也面对同样的问题。
无视法律助长暴力
基于现在网络媒体的发达,人人都是“记者”。事件的来龙去脉,通过画面一一还原,事实证明魏家祥没有被打,警方也没有找到打人的证据,因此也就结案了。魏家祥是否在“演戏”,刻意转移视线,使得华教救亡运动失焦,不得而知,但媒体专注魏的被打事件,确实移转了新闻的重点。
但这次的国家转型计划对话会的打人事件,是陆续几件事件的暴力升级版,先不谈种族问题,公然在首相面前动武,怎样理解,都是无视法律的举动,这也是暴力会蔓延的根源。
2015年7月11日,吉隆坡刘蝶广场因为一起偷手机事件而引发马来人与华人的群殴,以至于最近5月5日柔佛新山清真寺前一名华裔司机因为其他停靠车子阻挡去路而鸣笛,结果招致穆斯林围殴受伤,以至于日前马来演员公众场合一巴掌打华裔制片人,都在显示暴力不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势。
不应纵容暴力
不幸的是,这些殴打事件涉及的都是华巫两个族群,国际媒体的报道也著重于讨论我国种族间的微妙关系。今天,固然我们不应该看肤色与种族,但不严办暴力就等同纵容暴力,我们必须确保法律能有效制裁暴力使用者。
暴力的蔓延通常是因为得到纵容,当苏莱曼耶欣准备以暴力教训张秋发对首相“无礼”时,他在首相面前的动手难道不是无礼的升级版和以此博出位的表现吗?
问题看来是表面和解了,但有马来团体还要被打的人张秋发道歉,就如清真寺前的鸣笛事件,当事人也需要出来道歉一样。被打的人要道歉,打的人变得有理了。打人事件可以无关种族,但把活生生的暴力合理化,如此放纵,谁敢保证不会有更大的暴力正等待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