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学生顽皮,在班上踢球,不小心将同学据说很贵的名牌眼镜给折断了。我进班的时候L同学伏案痛哭,不断愧疚地和对方说对不起。无辜受灾的G同学不知道回去该如何向母亲交代,也伏案哭了起来。
两个小男孩一起哭,大家顿时都吓傻了。孩子面对问题的时候,常诉诸于强烈的情绪例如哭泣,恼怒等,其根本的原因都是因为用这些情绪,来掩饰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同时也难免会有借由这样的情绪宣泄,得以得到他人的“谅解”,最后可以对于错误的事情,免除责任。
若不是对方因为不知如何向母亲交代,也哭起来,估计大家的想法都是倾向于让无辜受灾的G同学不要求任何赔偿的情况下“原谅”L同学,若然G同学不依,则一定会被同学判为“不近人情”的残忍鬼。认错与否,和是不是就免除责任,实际上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却常常混为一谈。这样的情况下,常常就使得我们的孩子误以为,我只要认错了,就不需要负起责任,否则就是对方的不近人情。“对方都已经道歉了啊,还想怎么样?”这样的言论在我们的社会里,常常出现,比例之高,让人咋舌。
如果这样的理论是可以被接受的,那我可否杀了人以后,再诚心悔改,希望你道歉,就可以了事呢?我们总是容易被表面上的弱者有奇高的同情心,却很难理性的将情感和分析分开了看待。我们的社会欠缺的,从来就不是道歉的勇气,而是道歉以后真正改变的能力。
后续补救更重要
承认错误只是第一步,承认以后要如何进行适当的补救,才是最大的成就。个人一直都认为,这是我们目前的教育所缺失的一块。记得之前某自称为“超人”的评论员大放阙词,以极其狭隘的观点,对其他人做出歧视性的攻击。社会舆论一时群情激愤,尔后该名评论人旋即公开道歉。这原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可是从他后续的言论中,却又出现不少的歧视性言论。既然已经道歉,后续的,大家自然不再关注了。
很显然,我们的教育里教会了我们“认错”的高尚,却没有教会我们,后续的补救更为重要。这样的情况,试问我们如何鉴定其人是真心的悔过,抑或只是摆脱犯众怒的权宜之计?很显然,后者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我们更应该问的是,道歉之后呢?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年轻人所犯的错误,我们都懂得后续的评估之重要,何以对待社会上的这些“大人物”,却反而不知道该如何了呢?
我常常以为,学校是一个小社会,从这里可以窥探很多新奇的观念,L同学打烂同学眼镜的事件,不正好也揭示了我们社会里,大部分人看不见的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