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总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华小学生人数逐年下跌。在2000年时,华小生共有62万3千343名,而到了2014年时,华小生只有57万1千315名,跌幅高达8.35%。

这是一个很令人纳闷的数目字。照理是学生人数只有增加而不会减少,因为我国人口越来越多,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而是有其他因素造成的。根据教总的数据,我国人口生育已大大降低。从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土著生育率从3.5%降至2.6%;华裔生育率则从2.6%降至1.6%;印裔则从2.5%下降至1.7%。

这就是说,学生人数的减少是自然的现象。因为不论任何种族,都已懂得节育的重要性。不过,从长远来看,一旦我国的人口有长足的增加,也就会有更多的人进入学校受教育。这需要人口累积成长后才能看到的现象。

华小生下降原因

除了生育减少外,教总也指出其他的因素包括家长把孩子转送到国际学校、非华裔学生转到国小或淡小,还有是家庭移民所致。正因为这样,教总说在2008年时,有华小生9万8千171名进入一年级,但当他们升上六年级后(2014年),只剩下9万3千20人,总共减少5015人或5.2%,平均每年流失1030人。

从华小总人数的下降到每年都有华小生流失来看,我们确实需要探讨个中因由。

这其中可以被接受的理由是:(一)华裔生育率降低;

(二)家长为了方便,在住家附近的地方给小孩报名,即使进入国民小学也无所谓,就不必一定要进华小。

(三)还有是自动辍学。

(四)当然也有小部分转入国际学校。

在这方面,我们注意到国际学校近几年来有巨大的变化。在2010年时,马来西亚仅有21间国际学校。到了2012年时,政府取消了马来西亚人入学的限制,允许100%招收本国生(在2006年之前,只允许招收10%本地生,2006年后提高至40%)。这就是说,国际学校可以与本地中、小学相竞争,收容更多的本地生。由于这样,国际学校有了更大的而如雨后春笋在马来西亚拔地而起。直到今天,国际学校已高达99间;更有另外的23间国际学校等待开办。

这种一窝蜂地争办国际学校是否是好事或是健康的现象?这是见仁见智的。毕竟在高学费声中,有能力入读的是极少数人。这些学生的家长非富即贵,也就自然付得起一年超过一万元或二万元的学费。可是对一般平民来说,那也只能望门兴叹。因此在不完整的数据中,国际学校的学生约在2万余名,正努力要争取3万名的学生。

如果从国际学校(包括中学和小学)的数字来看,它们对华小生流失的冲击不大。因此我们不必担心国际学校会成为华小的“劲敌”。

反之,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华小本身的内在问题。例如教总的报告指出,全马现有453所华小是微型学校(学生人数少于150人),占全国华小总数的35%(总数是1295间);其中有41所微型华小在城市,其余的412间位于郊区。

非华裔生剧增

在所谓的453间微型华小当中,竟有44所的学生人数不足20人(比补习学校的规模还要小),如果在来年没有生源的话,这些学校就准备关门大吉了。例如令人忧心忡忡的竟有一间华小(雪州福隆港华小)只剩一名学生,前路茫茫。

还有另一种现象是入读华小的非华裔生已有所上升。在2010年时,共有72443名非华裔生,占11.84%;到了2014年,非华裔生跃升至87463名,占总人数的15.31%。

从整局分析,华小收容了15%以上的非华裔生是值得庆幸的,说明了非华人也对中华文明有所热爱,但也是出于现实主义,希望新一代的马来西亚人也通晓华语华文。但如果从个案来探讨,则存在某些失调与失衡,因为一些华小的非华裔生多过华裔生;一些竟需要依靠非华裔生支撑,否则生源就成问题。

这说明了华小在其他地区已不再如同过去是为了保证华裔下一代接受中华文化而设立,而是变成兼蓄并满的学校。若是非华裔学生不断攀升,将来的华小如何应对和需要做什么样的调整都是到了必须正视的时候。不能像鸵鸟一样只顾保存和增加学校而不对环境的改变作评估。

过去华教界似乎有一个口号是“一间都不能少”来捍卫华小,但现在面临生源短缺、校舍简陋、搬迁不易的挑战下,华小又怎能继续求生存呢?是否在不改变下,让它变成综合性学校,以展示其马来西亚风格和色彩?这样看来,或者华社不应该死守在“一间都不能少”的观念下,而是可由董教总发起对有“危机”的华小作出“拯救”;或则有秩序地对最有危机的华小先进行挽救,通过集体意志向当局争取迁校;再用集体力量促成政府拔地出资建校。若需要华社自行迁校,也可以发动筹款,总之先支援最危险的学校,因接下来,通过迁校的学校一间一间地改。这样的集体统一行动远比单指出“危机”而没有行动来得实际和有效。

另一方面,既然存在这么多华小面对“危机重重”,在生源缺乏下就需要对微型华小进行整合,让他们“绝处逢生”。如果任由它自生自灭,又如何坚持一间都不能少呢?

学生比例必须平衡

其实,当我们看到华小危机越来越积重难返的时候,更应该大刀阔斧作出变革。“守株待兔”是不行了,只能“坐以待毙”。因此与其让它在没有生源下自我消失,不如现在就行动起来。

我们不反对也欢迎更多非华裔生入读华小,但华小必须要严谨历史的使命。他们是为传承中华文化而衍生出来的教育体系,理应在学生比例上有所平衡,也只有华小保持华裔生至少60%,而非华裔生保持在40%之间,才能使华小继续成为华小,以便发挥感召非华裔热烈学习华语华文。

这就是说,为了使到有危机的华小能够重生,改弦易张是必要的。不要再抱著保守或传统观念,把迁校、重建当成是当地董事会和当地华社的任务,而不妨由董教总策划并有针对性地来个大改革,以让华小与时俱进不是更为现实和更具意义吗?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上海女子赴瑞士安乐死 父亲:不接受也要接受 年轻人定要爱惜生命

阅读全文

大马最大种植公司“操刀”  柔新经济特区添新亮点

阅读全文

网传交怡泰国餐厅“砍菜头” 业者澄清3165令吉消费非11人而是41人

阅读全文

退休后舒适生活 大马富人需凖备多少钱?

阅读全文

美大选在即 朝鲜发射弹道飞弹 【东方头条】 2024-11-5

阅读全文

抢劫杂货店 老板惊慌逃

阅读全文

詹缘端:民粹运动斲丧华教的专业能力

名家

由叶新田和邹寿汉方面发动的1228巴生汇报会场面看来颇大,号称千人。事实上,从外州来的大巴士至少11部,加上几个雪隆华小...

阅读全文

詹缘端:这样的叶新田必须下台

名家

从12·7特大事件以来,叶新田邹寿汉深得庄智雅和名不见经传的商人彭茂燊的信赖,自愿耗费数十万元,以系列广告行销手段,鼓吹...

阅读全文

巴黎恐袭与文化差异

名家

有关法国枪击一案,事发当晚,法国人民带著笔走上街头进行了一场全民挺言论自由的无声抗议游行。他们带著笔,同时高举“我是查理...

阅读全文

独中未来一片光明

名家

马来西亚的华教发展,一向自力更生,一路走来崎岖难行。英殖民地时代,虽然曾颁布《1920年学校注册法令》,规定学生10以上...

阅读全文

杨善勇:森林渐少 发展犹多

名家

土地应用,沧海桑田,日新月异,放眼一看,南中国海两岸,举目都是。《柔佛州2001-2020年大蓝图调查报告》所载南马城镇...

阅读全文

骆清忠:董总“家务事”,“外人”勿批?

名家

1月6日《东方日报》刊登了我的老友廖宗明兄促请“外人勿批董总‘家务事’”的谈话,觉得有必要和廖兄交换些意见。董总是由13...

阅读全文

谢诗坚:恐怖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名家

虽然法国大革命时期(1789-1799),反革命分子为恢复旧秩序而暗杀政治家,被形容为最早期的“恐怖主义行为”;也有人以...

阅读全文

董总的悲情与威信去了哪里?

名家

董总的领导危机,就是华社的公共议题。在纷纷嚷嚷之中,我们需要厘清为何叶新田与邹寿汉两人,在已经几乎失去所有的支持力量,仍...

阅读全文

潘永强:董总失去整个年轻世代认同

名家

马来半岛东海岸遭遇历来最危急的水患,近年来的董总,也同样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华教洪灾,这场洪灾就是叶新田与邹寿汉二人造成...

阅读全文

上海踩踏事故

名家

元旦一早醒来就看到上海踩踏事故的不幸消息,当中竟包括1位马来西亚伤者;在上海净选盟微信讨论群里,陆续有人提供伤者信息、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