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小国文的课程,到底是怎么书写的?六年的纲要设计,是否按部就班,认真算计学生的程度和进度?为何他们的基础马步还没架稳,课业就随之提升到另一个不可思议的阶段?
林林总总,罄竹难书,一言难尽,年前我在〈一起检视国文考试〉、〈国文还要测试崇高道德〉、〈检验华小国文的看图造句〉、〈华小国文怕是虚不受补〉已有略略的说明。
这一个问题,既是学校老师的困惑,也是广大家长的不解:语文的教导和学习,旨在哪里?为何一本本的课文、作业以及一张张试卷的水平,总要把学生推到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结果,经年累月,方佳仑老师在〈直面华小国文科授课实况〉坦言一间间的华小“为了应考小学检定考试,华小从四年级开始就为学生补习国文,以增加学习国文时间”。
按照方佳仑老师的推算:倘若每天补习一个小时,那即是说,每周增加300分钟(10节),加上时间表的180分钟(6节),每周国文授课时间总共480分钟(16节)。
纵然那样,仍然还有一(大)部份的华小学生跟不上。问题,显然不在学习的时间不足,而是课程本身正是成绩的死穴。方佳仑老师的该篇文章,也重复了这一点共识:
“华小国文科从下半年开始,所选用的教材、字汇及短文编写,程度远远超出了以第二语文学习国文的华小生能力,除了枯燥、乏味、没有吸引力之外,更是间接地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学生的掌握能力。”
课文内容程度不符
口说无凭,这里援引语文出版局出版小三国文课本(Bahasa Malayisa Tahun 3 Sekolah Jenis Kebangsaan Buku Teks)页10的一小段课文,读者或可体会了困难所在:
Antaranya ikan tapah atau nama saintifiknya, Wallago attu dan ikan belida atau nama saintifiknya, Notopterus chitala......
如果这不足够,一旦检验语文出版局出版小三国文课业(Bahasa Malayisa Tahun 3 Sekolah Jenis Kebangsaan Buku Aktiviti Jilid 1)内收页74的一则问题,大家自可明白老师们的难为和孩子们的为难之处,究竟何在:
Baca dan fahami (dan senaraikan) frasa yang mengandungi diftong, digraf, vocal berganding, konsonan bergabung.
应检讨问题的根源
作业第二册页24,另有一则Dato Mohammad Nor Khald(LAT)的短文,孩子阅后,需要写下明意(maklumat tersurat),隐意(maklumat tersirat)并作评估(penilaian)。这里抄下短文第三段,请君作答:
Dalam Pesta Filem Animasi Antarabnagsa Annecy di Perancis episode bertajuk “Oh Tok” telah memenangi anugerah “Siri TV Terbaik”.
小三课业,需要深入到这般程度?请问,这就是教育部想要看到的练习吗?看到了一个个孩子失去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身居高位的朝廷大官,心里难道因此深感开心?他们可曾扪心检讨问题的根源?
我们旁观留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或许就能懂得这点。不管他们到往中国、日本、韩国、德国还是法国深造,一般来说,经过为期大约半年至九个月光景,他们学得的词汇,都能从容应对日常生活的所需,不必懂得Wallago attu也可在餐馆叫菜了。
相对而言,华小的国文每星期(至少)上课480分钟,扣除年度的12个星期假期,前后长达六年之久累积的480x40x6=115200分钟,为何不能造就学生的国文达标?
著手设计国文纲要
恕我直言,我一直不能明白,课本、作业和试卷的钻牛角尖,是为了什么?日常的会话,乃至议会的讨论,所需要的,不是教授级的层次。市场讨价和还价,甚至只要指指点点和一部计算机就够了。
面临了这般困窘,不论指责这个政权的不怀好意,或是期待教育部的ubah,参考过往的经验,浅见以为,全是白费力气的。因而我们反求诸己;林连玉先生不是启示我们“对付破坏的最好答复就是建设”?
因为这样,与其继续陈书备忘录,发表文告,华社、华团和华教的组织,不妨考虑自己著手设计替代的国文纲要,组织专家和学者一起集思广益,共来撰写一套适合华小的国文教材,然后上网发布,任由下载,广为流传,自能造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