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总又要走上街头,有些人难以理解,认为董总在“闹事”。
公民社会组织因为不满政府政策而上街示威表达诉求,本是民主社会的常态,不值得大惊小怪。
当然有一种论调是:示威抗议能解决问题吗?
反莱纳斯稀土的动员尽管曾在关丹号召了近万人,但仍然抵挡不住法庭的一声令下。用苦行的方式来唤起社会的醒觉,实在是不得已的悲情。
董总的悲情又有多少人领会?林连玉、林晃昇、沈慕羽走过的坎坷路,他们捍卫华教的意志力,又有多少人能坚持与执著呢?
有些人对叶新田“很有意见”,以致“牵连”董总。这显然是“人”与“事”搞不清楚,毕竟领导人可来可去。
作为有民间教育部美名之称的董总,是华教的最高领导机构。对教育大蓝图所呈现的隐忧,不是无的放矢。华团领导确不可在政府最终公布的大蓝图不符华社期待时才来“如梦初醒”。
对于执政党的马华而言,最不可理喻的莫过于一方面口口声声“热爱”华教,另一方面却不以实际行动来“解救”华教。把民间合情、合理、合法的抗争视为反政府,企图转移华教的困境而成为政治的权谋,模糊了问题的焦点,华社不得不明察。
事实上,“反政府”也没有全错,搞错的是有人把“反国家”与“反政府”混为一谈,这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联如果不“反现今政府”,他们有机会“组成新政府”来“执政国家”吗?
民主的真义在俯顺民意,同时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尊重少数。华教数十年来的斗争,都是与执政者进行博弈。当权者权力高高在上时,连讨价还价的条件都没有。当政治形势改变时,他们才警觉到权力是来自人民。
送走独中人才
关丹独中的“偷龙转凤”,一个简单的批文,就把华社弄得团团转。那些曾经看过批文拍胸膛口口声声保证没问题的“领袖”实在应该向华社道歉。
教育大蓝图的隐忧,只是董总把“丑话”说在前头,先小人后君子。毕竟政府“收集”意见随时可能是“幌子”。当然现有的政治现实是当权者不得不了解到马来西亚的民主政治逐渐朝向“人民决定谁当家做主”的方向发展,不然谁还听你的。
独中统考文凭的承认,到今天仍然是停留在“政治的考量”多于“学术的考量”,以致出现似是而非的论调。包括统考文凭不如STPM等。当新加坡国立大学及世界著名大学纷纷以各种“利诱”的方式向统考文凭的独中毕业生招揽时,我们却把“人才”一个一个送出去。
现在华文独立中学报读人数的剧增,数千名学生“望门兴叹”,不论是因为独中办得“好”,还是因为国中办得“差”。事实摆在眼前,独中需要更大的发展与空间。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走到今天,是华教先辈“流血流汗”争取的,还是政府“伟大开明”给予的?历史是一面活生生的例子,看历史学者颜清湟博士怎样描述族魂林连玉:
“华文教育面对空前危机的时刻,林连玉挺身而出来领导马来亚华社反对《巴恩报告书》。如果《巴恩报告书》顺利执行的话,马来亚的华文教育将告死亡,而中华文化也将慢慢在这块土地上消失。”
华人不懂居安思危?
“面对日益加重的政治压力和每况愈下的形势,马来亚华文教育需要一批具有大无畏精神的斗士来维护它的权益。林连玉和他的一些同僚就是挺身而出,愿意牺牲自己为华文教育存亡而战斗的人士。
像基督教传教士响应上帝的召引(God's call),林连玉响应时代的号召,成为马来亚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的维护者。他承继了祖父和父亲的坚贞不渝的立场和威武不屈的态度,集美的高道德标准和使命感使林连玉成为一位勇于战斗而令敌人畏惧的斗士。”
现在是华教最好的时候吗?有人形容华人在最好的时候不知道“居安思危”,在最坏的时候才来“斗志昂扬”,这是否就是所谓华人的“劣根性”?
对于华人文化最高领导机构的华总,以及华校教师最高领导机构的教总,对1125和平请愿“退场”,我百思不得其解。如果硬要把“政治”牵扯其中,那只是因为政治与华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这不应该是怯场的理由。
公民社会正当的和平诉求,是不需要“瞻前顾后”的。就如今年9月香港12万人抗议游行反对实施“国民教育”,结果成功逼得特区政府让步。在这个运动中,年轻人更是不落人后。
1125的请愿,是叶新田说的华教就快“被钉上棺材钉”也好,是公民教育也好,是教育年轻人对华教的“醒觉”也罢。其号召朝野参与,我看不出华社需要却步或观望──去还是不去?
马六甲董联会杨应俊传来言简意赅的短讯:“《大蓝图》将华小从四年级起腰斩:每周学华文300分钟,而学国小之国文从180分钟增至570分钟,这还是华小吗?到时独中还有学生来源吗?无视宪法对母语教育的保证,谁在违反宪法?华校不断筹款,谁把资源独霸?罄竹难书!要解决唯有全民付诸行动!”
有人希望1125和平请愿的广场上“门前冷落车马稀”,让叶新田唱独脚戏、让邹寿汉领导力受挫、让董总号召力递减、让马华看“笑话”……
我脑筋突然闪过:打倒叶新田、消灭董总,谁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