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小五年级《地方研究》第20课〈可敬的民族英雄〉,将苏丹马末沙(Sultan Mahmud Shah)、拉惹哈芝(Raja Haji)、仁答(Rentap)、拿督马哈拉惹李拉(Datuk MaharajaLela)、末沙烈(Mat Salleh)和136部队(Force 136)列为民族英雄,并有如斯说明:“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不少民族英雄,他们带领人民勇敢反抗外来势力的侵占与剥削,表现了过人的胆识和高尚爱国情操,深受后人敬仰。”
这样的说明如果放在苏丹马末沙的身上,恐怕值得商榷。马末沙的失国,在于其用人不当,引发派系斗争,加上其残暴不仁,挥霍无度,事实上就是亡国之君,如果说他“深受后人敬仰”,更与事实有一大段的距离。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将史可法、郑成功视为民族英雄,却不曾视南明诸王为民族英雄。马末沙的反抗外来势力,不过是其既得利益丢失后不得不然的行为,并没有涉及任何民族大义,更何况他还是昏君暴君一类的君主。这个“深受后人敬仰”的马六甲民族英雄,惟有两次击退暹罗侵略的敦霹雳(Tun Perak)当之无愧。
抗日忠烈,壮烈牺牲
如果要列出抗日时期的民族英雄,林谋盛和郭衡南庶几当之,因为136部队的抗日贡献,其实存有太多过誉之处。林谋盛生于殷实之家,生活无忧,但从日军侵略中国开始即投入抗日行列。组织龙运铁矿华工集体罢工,逼使铁矿停产,日本军火工厂也被迫停产,给日本以沉重打击,不仅震动星马,而且轰动世界。为了协助英殖民政府赶建防御工事,他供应了数万名劳工,同时组织华侨抗日义勇军,并于1942年2月,英殖民军撤退之际开赴前线,与日军进行四昼夜激战,消灭了大量的入侵之敌。
新加坡沦陷后,日人震慑于林谋盛的威名,指其住所为抗日大本营,动员两百馀名日军包围其家,家属八人被捕,不久后被杀害,可谓一门忠烈。在日军南侵马来亚时,不惜抛家弃子,投身抗日,成为136部队队长,从事敌后工作,不幸被捕,受尽酷刑,不吐一言半语,日人无法取得任何情报,无计可施之下,将之杀害,壮烈牺牲。
最新的独中初中历史教科书为免过于高捧136部队,将林谋盛抽出不论,这实在是怀璧其罪了。林谋盛的抗日不是因为136部队才抗日,反而136部队应以他为荣,主次必须搞清楚。
在马来西亚抗日历史上郭衡南,是另一位无法忽略的民族英雄。他是日据时期北婆罗洲神山游击队抗日领袖,曾于1943年将日本军队逐出沙巴亚庇,并自组治安队,维持治安。后日军反攻,并以屠杀华侨威胁,逼使郭衡南自首,虽遭杀害,但由于他的适时出降,从而挽救了数千无辜华侨的性命。他死时只有23岁,他的抗日生涯虽短,但他英勇抗日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却为本土历史谱下无可磨灭的英雄事迹。
至于拿督马哈拉惹李拉,他是既得利益者,在利益被侵犯后进行抗争,不无为私之成分,其含金量与岳飞和文天祥等无私为民族家国成仁就义实不可道理计。但“久假不归”,亦不失其为民族英雄,此又可注意者。另有一近似的人物,即砂拉越拉让江下游泗里街总督沙立夫马沙荷,本为海盗头子,专事劫掠和人口贩卖,因为白人拉惹扩张势力,牵制他的权力,故联合古晋的马来土酋,计划将布洛克扫地出门,结果全军覆没。布洛克担心他会卷土重来,将之放逐新加坡,并在新加坡逝世。
历史教学应求真求实
至于南宁的度沙益(Dol Said),为保卫家园,带领部族反抗侵略,也让英人吃了不少苦头,后来英军以优良火炮压境,不得不屈从,每月领取津贴,属于接受招安一类的人物,但其可贵在能将津贴用于救济部落中有需要者,而非独占,故被誉为“圣人”,此又可注意者。此位人物,亦是自1997年以来,国家历史教科书极力推崇的民族英雄,其在教科书的比重日益增加。1997年的初二历史教科书主要以图片并辅以文字说明介绍,到了2003年新编初二教科书改以文字论述为主,图片为辅,先后两种教本度沙益约占3页的篇幅,较之华裔历史人物,有天壤之别。
如果要举出较无争议的民族英雄,除了敦霹雳,武吉斯人的“战神”拉惹哈芝(Raja Haji),亦是其一。他为了维护武吉斯人的尊严和权益,终生与荷兰人凿战,最后在攻打马六甲期间,不幸为炮弹所伤,为国捐躯。近代人物则有柔佛的安达(Abdul Rahman bin Andak,1850-1930),他极力维护柔佛和英国在政务上的平衡,不让英国有机可乘以控制柔佛,由于他的强硬姿态,常引起英人的不快。他曾经拒绝英殖民政府献议海峡殖民地20万英镑的借款,条件是必须接受海峡殖民地委任的稽查官所提供的意见。他任内最大的贡献是推动柔佛成文宪法的颁布,以此捍卫柔佛的主权。在苏丹依布拉欣时期,由于他强烈批判柔佛州议会,致使他的属员在1905年被集体解职,他也因此遭革职,英殖民政府每年偿付一千镑的退休金,移走这个阻碍英人控制柔佛的绊脚石。至于仁答、末沙烈和巫统创办人翁查化等,皆属较无争议的民族英雄。
人物评论的困难在于人有阶段性的表现,能始终如一,一以贯之,坚持到底者,即“有始有卒”的圣人,但类似人物在我国历史如凤毛麟角。故此老师在教导时要尽量呈现这些人物的多面和多样性,如果铁板一块凡是曾经抵抗外来侵犯者皆目为民族英雄,违背历史实事求是原则事小,对人物评价是非价值混淆,恐怕危害更大,这在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上,不得不费神的地方。
文天祥的衣带诏和《正气歌》,岳飞的《满江红》和他说的“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都是民族英雄的典范,综观我国历史,谁足当之,读者诸君自有分晓。事实上,奉公守法,定时纳税的平常百姓,虽非民族英雄,但却是如假包换的爱国者。反观位居庙堂,高官厚禄,如果贪赃枉法、滥权腐败,皆可位列廿六史中的贰臣或佞幸传。孔子谓治理诸侯之国,必“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言简意赅,足为天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