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风惕兮《隆中华独中光前堂的三幅对联》(刊于《东方日报.名家》10月16及17日),心有戚戚焉,本来不想再提那已不值一提的……地雷,但听到越来越幽默的首相提出“关丹中华创意双赢方案”,忍不住又想voice out,借对联一吐为快。
隆中华前教师刘志华的“勤耕作、细栽培,任劳坚苦,喜观愿景徐临、新苗茁发;坚承传、慎整合,竭虑殚精,冀保华光永放、秀水长流”让我们见识到该所名校承传民族教育,发扬华文教育的大格局。尤其在关丹华社仍在犹豫要不要接受“四不像学校”的当儿,这幅对联更有振聋发馈之效:要“新苗茁发”及“华光永放”,就得像前董事长李成枫及前校长陈顺福一样,坚守华教岗位,数十年来“任劳坚苦”,“细栽培”无数学子成人成才。
今年10月5日及8日,我巧遇陈校长的两位高足,两人1991年高中毕业,以统考(UEC)负笈英国及澳洲修读法律,现已成为首都著名执业律师,恰恰是双轨制“勤耕作、细栽培”的证明。陈校长掌校36年,从1971年上任时全校仅有172名学生,至2006年荣休时的4334名学生,恰恰是“竭虑殚精”、“秀水长流”的精神写照。
遗憾的是,听闻他老人家退休后动过两次心脏手术,即使其一手创设的双轨制教学从原汁原味至变酸走样,心在淌血也不愿受访,确也令6年来收割他办学成果的师生与家长心疼不已。抚今思昔,也难怪熟悉该校校史的师友们,要苦苦追问那幅他们误以为出自苏天助的光前堂对联真迹的去向了。
苏天助的对联“中华黉演中华文化,骋激流,坦荡砥柱风云,先捷八十骊雨;长青彪凌长史翰墨,数沉浮,无愧五车授教,再铸万代人师”果然令人惊艳,让人见识到,这位成功复兴吉兰丹中华独中而名留我国华教历史、被誉为华教草莽英雄的惊人才华与过人气魄。据说他是在饮酒后大笔一挥,潇潇洒洒,一气呵成,以灵动劲拔的书法挥洒46个大字,完成这幅对联。倘若复办关丹中华的诸君子能学习这“坦荡砥柱风云”的气魄,傲然“无愧五车授教”,一定可以有另一番成就!
现实是残酷的,没有“喜观愿景徐临”,只有“纵有万种苦水,更与何人说”的慨叹。尤其放眼国内60加1间独中的“坚承传、慎整合”,想到“骋激流”96载,不久前举殡的郭鹤尧高山仰止,当年“竭虑殚精”为华教尽心尽力,对照今人“创意”包装所谓双赢(其实是双输)的黔驴之技,能不感叹、不惊醒吗?
感谢率先书写光前堂对联的邓普涛先生,若不是他娓娓道来对联的历史,读者恐怕也没机会倾箱倒箧,找出《隆中华80周年纪念特刊1919-1999》,重温老校长的“……可说是一条充满了困顿、辛酸、挑战和坚持的历程。一如华族在我国的生存奋斗,和我国在世界的独立图强一样,是一种生命与生命力的嘶吼。”
面对复制的对联,面对现实的荒谬,我们是不是只能从至情至性的“长青彪凌长史翰墨”汲取那一丁点温暖,继续等待“再铸万代人师”的那一幅“愿景”与远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