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谢世的柯维(Stephen R. Covey),在他的《First Things First》曾有一章,论述了“道”。在他来看,纵然职场的效率可以逐步提升,可是,大自然运作的规律,还是一如既往。举例言之,怀孕的周期,毕竟不变,费时10个月。春夏秋冬的替代,亦然继续每3个月更换新的一季。深思这点,有何理由这个时代的教学过程,可以一口气跳跃地进行?
科技的引用,编写课本,这个年代,容易得很。教授课业,甚至毋庸准备,copy and paste就行了。但是,孩子吸收和领会课堂上的教材,难道也可以因此一日千里吗?
天下的语文学习,当然也不例外。那一个小孩生下来,谁不是从牙牙学语开始?然后逐步掌握词汇,尝试理解,学习造句,练习作文;较高层次的语法、修辞、思维,那自然是以后的事了。
好了,不论哪个过程,皆始于操练基本的马步。诸如简单的ABC,你能在一天之间,让孩子学会26个字母吗?所有的学前班,都不得不辅以口诀和歌谣,反复重复,才能练就一番成绩。
ABC如此,余下领域,不论是生活的词句,内心的感受,文化的记载,抽像的概念,也不是一样?如果初学的那个单元,还似懂非懂,课程纲要怎么可能要求孩子在极短的霎那时间,一步登天飞上星空?
华小的国文,这些年月面对的困窘,面对的正是这个问题。问题不是华小的国文水平,是否和国小的差距甚大;而是这个国家的国语课本,到底是根据什么基础编辑的?
“强化”是教育部唯一信仰?
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现在提出这个说辞,华教团体应先对照有关的国小国语课本与现有的华小国语课本;不该在尚未对照两个版本的课本之前,就先抱著害怕强化国语就是削弱华语的心态,完全拒绝这个建议。
何况,这么一来,教育部长说:两个源流学校的国语水平拉近了,届时华小生也不需要多读一年的中学预备班;“华小生可以节省一年的时间,也可以提早从大学毕业。这是有好处的”。
好处或否,先决条件,学生应付得来。反之,万一,课程是在他们正常的负荷能力之外呢?就算他们真的“节省一年”了,那又怎样?一个马来西亚制造不合规范的罐头大学生,难道还不够多吗?
可惜,“强化”似乎是教育部唯一的信仰。他们大概没有听过中医之道“虚不受补”的主张:身子弱不禁风,一再滋补,结果,病人要不是纳呆厌食、脘腹胀满,就是恶心呕吐了。
语文的学习,原理也不例外。如果一般学生的基础太差,缘由要不是课程的程度,那就是师资的素质,否则自然是学生的水准不够。认识这点,有心改革教育,自当从调理脾胃著收,才能开胃,助益健康,为以后的进补铺平一条康庄的道路。
不仅国文,华文和英文的传授,也是这样,首当需要顾及了时间的资源,非常有限,每日上课,就8小时。那么,一年之内,我们在为时n天的上课日子里,到底足以传达哪一些功夫呢?
如果各科语文,涵盖主语、动词、宾语、连接、补谓的基本词汇是3千个,除以6年,平均以计,每年当需教学500字。净上课天100日,则每日应学5个新词。可行吗?
“教”,或许没有问题。但是,我们怎么适量地温习每日5字的学习?翻读了现有课本的内容,我们恐怕就要失笑了。结果,唯有囫囵吞枣,经年累月,谁不消化不良呢?
这一点嘛,教总和同道,知之甚详:问题的根本,岂是“强化”两字可以解决?可惜,既为公务,身不由己;拉拉扯扯,纠纠缠缠,年年月月,只好一补再补。教育部的高官呢,或许得意死了,可是孩子苦死了,老师累死了,家长气死了。
当下问题出现了,朝廷不愿坦然正视,反倒天马行空地想要借助华小国文国小化这一道强心针,拯而救之?最终的结局将会如何,自不待言。信或不信,我将在〈检验华小国文的看图造句〉佐证说明,重编国家的语文课程才是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