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华文独立中学(简称独中)入不敷出已是众所周知,小型独中在缺乏各方面资源,更是挣扎求存。本期《东方脉动》从剖析小型独中面对的师资和资源匮乏,以及如何让资源平均分布,试图找出让小型独中摆脱困境的办学方向。
成立于1967年的砂拉越泗里奎民立中学,是全国最小型的独中之一,学校目前共有91名学生,12名老师,各年级只有一班。
该校校长吴翠美,同时也是华文、英文老师及训导主任等,学校大小事都由她一手包办,甚至去年创校50周年校庆,也是她亲自率领学生走出校门,跨海到西马各独中筹款。所幸最终成功达到100万令吉筹款目标,才令她松了一口气,暂时不必再为学校经费烦恼。
吴翠美坦言,像泗里奎民立中学这样的小型独中,虽然经营成本高,但学校为了留住学生,无法收取高昂的学费,学校每年不敷约50万令吉,都是靠州政府及外界人士捐款维持。
家长对师资缺乏信心
泗里奎民立中学的处境,正是国内其他小型独中的缩影,在多数人都把目光集中在大型独中的当儿,国内其实还有其他小型以至中型独中,正在苦苦求存。
董总主席陈大锦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透露,董总把学生人数在500人以下的独中归类为小型独中,全国目前共有20所小型独中,分别为东马13所,西马7所,共占了全国独中的32.7%。
他分析,这些小型独中在物资、师资、生源及财源面临困境,种种因素环环相扣,恶性循环下去,成了小型独无法摆脱的宿命。
“小型独中多位于城乡区,当地人口少,年轻一代又往外移,加上地理位置偏远、收入较低、国际学校及国民型中学抢滩及交通不便等因素,这些独中面对生源问题可想而知。”
他指出,小型独中面对的另一问题,就是资源匮乏,这不仅反映在学校设备,也显现在师资,老师短缺且多不具教专资格,家长难免缺乏信心。
“小型独中薪金福利不比大型独中,在职老师更要身教多科,承受著巨大的压力,因此当地老师的流动率一般都偏高。”
独中入不敷出已是众所周知,但小型独中成本远高于大型独中,小型独中董事会为维持学校发展,常年来承受著沉重压力。
陈大锦坦言,大型独中生均成本为600至700令吉,但小型独中生均成本却需上千令吉,两者间无论在学生人数及资源上,都相距甚远。
“此外,位于城乡区的小型独中,学生多被视为学习基础较弱的一群,他们毕业后通常就选择踏入职场,不再升学。”
他认为,解决小型独中的关键之一,就是各造能提供特别奖助学金给这些小型独中,让学生能有更多升学管道,例如技职教育,就是非学术倾向学生的康庄大道。
“无论是大型独中还是小型独中,全国独中的办学理念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维护母语教育及传承中华文化,因此所有独中都是命运共同体,必须平衡发展。”
成立特委会探出路
董总已成立“小型独中工委会”,全面探讨小型独中面对的困境,期许未来全国独中都能平衡发展,稳健前行。
陈大锦透露,小型独中困境受到各方关注,因此董总已在近期成立“小型独中工委会”,集结多名资深校长共同探讨小型独中面对的各项问题,找出解决方案。
他也将在董总会议中建议,由各区域资源丰沛的大型独中领养小型独中,如进行师资调派及教学经验分享等,以提升小型独中的教学素质。
“我们目前能做的,就是区域性独中互相支援,州董联会在这方面起著带头作用,像柔州新文龙独中及永平独中之前缺乏本科老师,华仁中学就派老师支援。”
他说,董总对13州独中而言,是纵向联盟;区域性独中则扮演著横向联盟,这就得靠州董联会推动,双方形成策略联盟,协助平衡发展。
办出特色突破困境
小型独中非末路,只要把学校办出特色,小型独中一样能突破困境,成为全国独中教育的标杆。
陈大锦认为,小型独中要彻底摆脱困境,本身必须发展出自身特色,并与社区紧密链接,让学校“虽小而美”才能建立外界信心。
砂拉越泗里奎民立中学虽然是全国最小型的独中之一,但吴翠美掌校4年来,却从不放弃,她用自身对教育的热忱与想法,教学生课堂知识之馀,也教学生如何“生活”。
该校除了把书法及瑜伽列为正课,也在课前教学生静坐及背诵经典,学校更推行学习目标计划,鼓励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
学生品行良好
吴翠美坦言,当地的资源确实无法和大城市比,但她的想法是,学校可以小,但对教育的视野不能小,该校要培养出未来能和世界同步,和其他人平等竞争的孩子。
此外,她不讳言,社区一开始对学校的认同度不高,大家始终抱有“该校学生不会念书”的印象,因此该校每年亲自率领孩子到各小学去招生,并举办生活营等,以加深社区的印象。
如今,大众对学校印象已逐步改观,尤其赞扬该校学生品行良好,这令吴翠美感到欣慰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