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教不了本土乡音
很多会馆或乡团组织领袖意识到母语方言逐渐失落,深感担忧。于是,他们纷纷从中国进口乡音素材及聘请老师来我国开班授课。
但是,他们似乎忘记了,现在的中国乡音和我国的乡音是不一样的;中国的乡音,已受普通话影响,部分用词也直接从普通话翻译,已失去地方乡音的精髓。
本地电台主持人兼乡音采集发起人张吉安表示,我国的乡音,因各籍贯的融洽相处,互相影响及本土化后形成,变成与中国的乡音同宗却同支,自成一格。
“试问,在这种情况下,从中国请来的乡音老师,又如何重现本土化后、马来西亚独有的乡音呢?”
这些年,他不断推广大马独有的乡音。他的做法和会馆完全不同,他在意的是在地文化,而不是输入文化!因此,他跑透全马各地,把老人家都找出来,把他们熟悉的乡音采集下来。同时,他也藉这个机会告诉全世界的华人,我国拥有独特的民族色彩及风俗习惯,从方言的兼容性就能探究及区别我国的华人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华人。
张吉安表示,2005年他到槟城时认识了一位联合国官员。当时,槟城乔治市及马六甲正在申办文化遗产。那名官员聊到槟城有一条会馆街,是非常独有的生态,因为一条街里出现各种不同的会馆文化。
当时的一番话,激发了想要采集乡音的想法。
受联合国官员启发
联合国官员指出,在槟城会馆街便有多样化的语言生态,而且共融,这是各籍贯华人用了三四百年,才激发这样的语言生态。
张吉安表示,许多人认为方言是地方语言,难登大雅之堂,因此“方言”这个词汇,带有贬义;因此一直喜欢以“乡音”来取代“方言”。
主修电影的他,后来接触话剧及广播,因此选择以比较软性的方式推广乡音,例如:透过表演艺术、音乐、摄影、网络、影片等媒体的方式推广。
5年来,张吉安办了20多场的“乡音考古”演出,把大家熟悉的乡音重现在表演艺术上。
讲华语运动赶绝方言?
从小在吉打的甘榜长大的张吉安认为,北马是福建闽南语的地盘,不管任何籍贯的人都能说一口流利闽南语,他也不例外。但同时他也讲华语,跟婆婆讲广东话又可跟父亲讲客家话。
“我祖母喜欢看粤剧,外婆则爱看潮剧。两老从小就试图要影响我;直到她们去世后,我离开了家乡来到吉隆坡这个大城市,反而觉得有点失落。于是,便开始对熟悉的乡音产生依赖,也开始收集各籍贯的乡音。”
他举例,如果一天客家语消失了,可能就没人知道如何唱客家山歌,没人了解客家文化及客家小吃。因为语言及文化和民俗息息相关,语言也是传递各种文化的根基。
221世界母语日
他认为,乡音的危机源自80年代学校推广说华语运动之时。那时,一旦被发现在学校说方言,就罚款。慢慢地,一些方言的节目也在大众媒体中消失。20多年来,讲华语运动虽然成功,却把方言母语环境搞得一塌糊涂!
为了保卫方言母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1999年通过决议,把每年的2月21日定为世界母语日,提倡使用母语,以保存语言和文化多样性。
期盼老少用家乡话对话 大学生开班守护闽南语
王进宝(24岁)是名大学生。正准备毕业论文的他,希望能把自己的母语─闽南话发扬光大,让更多年轻人和他一样,可以和长辈以方言沟通。
“以前,晚辈都会跟长辈以家乡话沟通;如今时代变了,许多长辈为了配合不谙家乡话的小辈,以华语或英语交谈,这无形中颠覆了尊卑形象。”
他身边的同辈及小辈很多都不会讲方言母语,这让在昔加末福建村长大的他觉得不可思议。于是,2011年他向峇都巴辖永春会馆青年团建议周末办闽南语会话班,由他担任导师,教中小学生家乡话。他上网收集资料,自编会话课本;中学时,他买了一本闽南语字典,因此编写课本时问题不大。
“我会在中文字下面加入闽南语的罗马拼音,小孩都学汉语拼音,有罗马拼音他们便可更快地学习。”
开班时共有11名学员报名。由于他必须要完成毕业考试及论文,这一班的课程半年结束便暂停。他希望会话班之后可重开。此外,永春会馆在2011年底办闽南语讲故事比赛推广家乡话。
王进宝感慨地说,许多南马成年人喜欢灌输“方言没有用,迟早被淘汰”。家长的如此心态,导致小孩子心态改变。“语言没有贵贱之分,它犹如生活必需品,从领袖、医生、工程师到市井小民,都有许多人会说一口流利的家乡话;希望家乡话的发展,可以与华语并存,永远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