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戒月伊始,纳吉内阁多了三名华裔部长,但就连与执政党声气相同的华团与也似乎也乐不起来;华教团体如董教总,也不容易找到对口单位和著力点,只能望著叶娟呈副部长叹。叶副部长的口气就和去年被委为首相署部长的刘胜权一样,高唱令人发噱的“工作为全民论”一下子把大马的水平推回了二十年。
内阁部长吃的是公粮,拿的薪金来自大马全体纳税人,他服务的对当然是如假包换的全体大马人。例如,交通部长不是负责“华人交通事务”,而是“大马交通事务”。掌握伊斯兰事务的首相署部长不是负责“马来伊斯兰教徒事务”,而是“大马伊斯兰教事务”。华人和印度人穆斯林数十万人,这也是常识。
因此,副教长叶娟呈当然不只是负责华人教育的、首相署部长刘胜权当然也不只是服务华社的、国防部长希山不是负责“马来人国防事务”,而是“马来西亚国防事务”的道理,当然也清楚不过。叶娟呈与刘权胜的表现如何不单是由首相纳吉打分的,而是全体大马人决定的,也是这个道理。叶娟呈上任以来的表现如何,连同属国阵成员党的马华也看不下去,更别提华教团体;刘胜权从国际透明组织过档首相署,大马贪污印象指数又推高了,还是下跌了?有多少高官显要的涉贪案子结了?
人人心中都有一把尺。这可不是甚么华人事务,而是国家事务。既使叶副部长要处理的“华教课题”也是大马人的课题,华校不只是华人的,也是大马人的。如果六万名友族同胞在华校就读的事不值一提,单是为大马700万华裔公民服务,也应该是叶副部长的光荣。这些人为国家贡献了最多的税捐(其中当也包括叶副部长选区的支持者),更何况部长的薪金也来自纳税人。
华人社会对“新内阁”的阵容没有惊喜,那是必然的。原因不是因为廖中莱、魏家祥或者马袖强会没有在内阁中据理力争,捍卫权益,而是形势使然。换了蔡细历也不会让马华起死回生,更遑论谋略不如蔡总的其他领袖。一个挂著“712”招牌(7国12州议席)的政党,如何向巫统争取权益?能有5个官职已经走运了。至于民政党,处境比马华难堪,也很难期待它有作为。一些习惯请华裔部长开幕或主持仪式的华团,可能因为有个华裔大官大驾光临而欣喜,但也该明白此类公关活动不宜长。华人社会在十年内两度拒绝了马华民政,如今居然会有人在马华弃战槟城武吉牛汝莪国席补选,民政险胜安顺后宣称华人选票回流,也是咄咄怪事。
纳吉“新内阁”最令人失望的不是没有多几个华人部长职(反正国阵华人政党在大选表现不佳,很难有不切实际的要求),而是这个内阁除了让纳税人多付几位部长的薪金外,没有看出它有甚么魄力和能耐可推动大马进步。按照前首相敦马哈迪倡导,巫统背书的“2020先进国宏愿”离现在只差6年,纳吉政府最迟在2018年5月解散;在未来4年里,面对人才流失、资金外流的情况下,它如何推动大马国民收入增长,奔向先进国之路?时间将证明10位首相署部长究竟是资产,还是负累。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旧政府推出的“新内阁”,面孔是老的,精神也是。甚至一个部长也没换。它是平衡派系利益、酬庸政治伙伴的产物,华人社会对它不敢寄予厚望,其他友族,甚至巫统喉舌也没有锣鼓喧天的祝福,直到来年政党改选过后,才见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