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来聊一聊AI(人工智能)煮饭,没错,不是科幻小说,也不是机械人动画,而是真人真事,AI开始下厨了,还不是家用电饭煲那种“笨AI”,而是能炒菜煮汤做汉堡,动作比人还俐落的那种。
你可能会问,机器煮的美食能好吃吗?这个问题,不如先从人类厨房说起。
我们有个迷思,一家餐厅好不好吃,端看有没有一位大厨镇场,这话对也不对。说真的,全世界的名厨品牌餐馆很多都不是那位大厨亲自动锅铲的,连他的徒弟都未必有空去煮,那为什么吃起来还是“某某主厨的味道”?
答案其实很简单:靠方程式。
没错,你吃到的那盘意大利面、那碗牛肉面,可能是厨房小白煮的,但只要他跟足“料理方程式”,用调味包按表操课,比如面条多少克、水烧到几度、煮几分钟、什么时候下菜,那出来的味道,自然是那位主厨“授权”的味道。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料理包是提早让专人准备好的,同时是精准的按照大厨的食谱安排。
简单来说,是系统保证味道,而不是人手。这也是为什么连锁快餐店不会出现今天辣味明天甜味的情况,因为里面的“主角”不是煮的人,是写那本“煮法说明书”的人。
所以你想像一下,这样的操作逻辑,交给AI机械臂来执行,不但没有“煮坏了”的风险,反而每一次的火候都一致,每一匙酱汁都准到小数点,稳得很。

2023年12月,美国就出现了全世界第一家AI全自动餐厅,叫做CaliExpress by Flippy,刚开始还只开放给特定群体去体验,面市不开市,先让内行人品尝及了解有关科技,到后来才正式开放给民众。
不过,话还没说完,中国这边就抢先“真营业”了,说白了,名声你拿去,钞票我先收,这句话AI应该也会认同。
中国的AI食堂开在上海虹桥,据说可以做出超过1000种菜色,高峰时段还能一口气现炒100份菜,让人觉得机械手臂根本有练过少林铁砂掌。这食堂不只炒菜,还提供自助中餐、自助面档、网上下单自取、24小时小吃机……你下班晚了没关系,还可以投币买碗刚煮好的菜饭或汤面,从点单到烹饪到出菜,全程无人,完全数码化。

你问好不好吃?老实说,如果逻辑跟前面讲的一样,那应该不差,因为好不好吃,根本不看谁煮,而是谁设计这道菜。
所以,我们真正需要担心的,不是“机器能不能煮”,而是“谁来写那个能煮出文化味道的SOP”?你要AI煮出一碗让人想家的汤面,它就得先知道,什么叫“家的味道”。
这时就有人会说,既然是食谱重要过厨师,为何如此抗拒让外国客工在路边摊掌勺,问题并在于双重标准或歧视客工,而是他们掌握不到我们的美食精髓,除非小贩也做到有中央厨房的精准管理,不然靠手感的厨活,还是本地人比较能掌握到窍门,这是文化差异,外国人很难体会。
话说回来,AI可以很厉害,但没记忆,没情感,它煮得出好味道,靠的是程式里的指令;但你心中认得出"这碗面就是我阿嬷煮的",靠的却是一种无法复制的习惯与记忆,这一块,目前的AI,还做不到。
我不怕AI进厨房,说不定它比人更准、更干净、更不偷工减料,但一碗饭的“魂”,还得靠人放进去,也许未来我们会习惯吃AI炒的饭、煮的面,但偶尔,我还是会怀念路边那位大叔,拿著锅铲炒出焦香粿条时说的那句:“加辣吗?”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