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为了赚大钱,那就别读医。”当槟城外科医生阿都加富(Dr Abdul Gafoor Mubarak)在 TikTok 上说出这句话时,语气不带怨气,却字字沉重。这番话在网上掀起激烈讨论,背后却是一份来自第一线的真实提醒:医学,这条昔日被视为“金饭碗”的道路,早已不再光鲜亮丽。
阿都加富医生提到,如今医学生人数激增、竞争激烈,完成课程之后,未必能顺利晋升为专科医生,更别说获得合理收入。他劝告那些因成绩优异、受鼓励或为高薪而选读医科的学生,三思而后行,因为如果没有热情、没有理想,光靠“前景”恐怕走不远。
他并没有否定医学这门专业,也没有贬低医生这个职业。他的话仿佛更像是一种现实提醒。也确实,单是一场疫情就让我们这些外行人看到这些年医疗界的痛处,尤其是年轻实习医生叫苦连天:排班超时、补贴微薄、转正遥遥无期,甚至霸凌和高压环境让人窒息……
我们常常以为,医生就该是那个“成绩最好的孩子”,从小不出差错,长大不容犯错。但我们很少停下来想一想:在一个医学生需要花七八年时间才能转正、薪水追不上通膨、职业发展高度集中于少数专科的结构下,他们依然愿意守著岗位,到底凭的是什么?
我相信,正是因为怀揣的那份责任感和理想,让很多医生和护士们坚持下去。
过去这些年来,因为孩子和长辈的健康,经常出入医院;甚至在陪著女儿化疗和移植骨髓的那段期间,在医院里住了两个多月。也因此,亲眼见证了很多医生和护士都展现了医者父母心的敬业态度。
有时候明明很忙,忙得误了饭点、误了下班都是常态,但还不忘下班后特意跑回医院巡视病人一轮才回家休息,翌日距离不到8小时又看到医生如常巡视。我还遇见一位小时候曾因病而移植骨髓的护士,在多年后也当上了护士,分享自身经验鼓励我们不放弃……这一切点滴,都让我满心感动,也紧记心中。
有时候,我们以为医护人员只是医病,但其实他们也医心,让浮沉在汪洋大海中的病人家属捉住浮木,定下心来陪至亲走过不容易的医疗路。
当然,医生也是人,他们会疲倦、会动摇、会愤怒,有时也可能因为制度的重压与资源的不公,被迫做出让人遗憾的决定。但正因为如此,那些依然愿意留在岗位上、愿意撑过一个又一个制度风暴的医生,更值得我们深深致敬。
尤其是在这个“赚钱”被视为目标的年代里,愿意选读医科、走上医疗之路的每一个人,或许都值得一句真诚的感谢:谢谢你们,愿意选择这条不容易的路。
谢谢所有的医护人员,也谨将此文特别献给5月12日庆护士节的白衣天使们。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