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大马是个多元文化、种族和宗教并存的国家。尽管我们共享著同一片土地,但不同群体的历史背景、文化认知和生活方式却可能会让我们不时感到自己身处在“平行时空”的错觉……
诚如我曾在2022年8月31日刊登的《从831反思独立》里提到,8月31日和9月16日其实对东西马人有著截然不同的意义。就正如对一些东马朋友而言,8月31日“只不过”是一个公共假期而已,毕竟1957年8月31日对大马半岛、沙巴和砂拉越的历史意义截然不同。
犹记得我在沙巴深造时,才赫然发现南中国海虽在地理上隔开了东西马,但真正把东西马人隔开的却是历史认知。在到沙巴读书之前,9月16日“只不过”是沙巴和砂拉越“加入”马来亚的日子;但到了沙巴生活后,9月16日变成了马来亚、沙巴和砂拉越“合组”马来西亚的日子。
就好像刚过的8月31日庆典上,出现舞狮舞龙和华文歌曲,但其实不同族群也有不同的反应。这可能是在体现国家的多元文化,但也同时激发了不同族群的思考与争议。只要看一看不同源流语言的媒体,底下的留言也很两极:中文媒体底下的留言一片掌声和称赞,马来媒体则有不少留言认为文化表演与独立有何关系呢?
别以为这种两极反应只出现在不同族群里。就算是同一个族群,但反应也同样可以很两极。日前刷到一位海外博主到槟城旅游,试吃美食的短视频,就因为这位博主介绍她吃的是“福建面”,底下就有不少中南马人说福建面应该是黑色的,当然也有一些槟城人回怼说红色的才是福建面。
这种区域文化差异导致我们对食物的定义不尽相同,甚至在同一个族群也有不同的意见。这些争议虽然看似琐碎,但背后反映了我们对身份认同,以及文化传统的理解。
寻找共通点
从东西马人对8月31日和9月16日的不同情感和共鸣,再到国庆日表演项目和内容,甚至是福建面的取名,这一切其实都在告诉我们:爱国不仅是表面上的符号认同,更是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多元是我们的特色,更是我们的骄傲。因此,作为马来西亚的国民,我们要学会从多元中寻找共通点,在文化差异中建立共同的国家认同。这不仅仅是对8月31日和9月16日的历史理解,更是对整个国家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接纳,而不只是局限在我们自己的认知与平行时空里。
那福建面到底是黑色还是红色呢?只要理解了这些美食背后的故事,追本溯源,那其实既可以是红色也可以是黑色,毕竟这些都是祖籍福建的华裔先贤在若干年前离乡背井、慰藉下南洋思乡情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