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如何引导中学生的社会知识的学习?很多学校不敢把社会科学纳正课来教,一方面是师资不容易找,另一方面是教材不容易处理。要让孩子离开学校后拥有社会与生活能力,符合社会需要,懂得与人相处、懂得协作与沟通、组织和合作,养成孩子们一生须具备的能力,这是开办社会科学这门课的初衷。
因此,社科一般不硬性设置课纲,灵活应用时下国际、国内局势或社会重大事件来剖析事件的前因后果,让学生了解整件事的本质,培养他们的价值判断。学生在课堂上所呈现的观点不论成熟与否都不要紧,重要的是他们开始学习思考,并且学会表达个人对事件的看法。
让学生认识社会、解读社会,以便容易适应社会,如果有能力还能对改变社会尽点绵力,这应是社会科学教育者对教学目标的一点期许。当然,教育工作是个大工程,播下的种子在未来能够发芽成长就已经达到目的了。
社会科学这门课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分组报告。让小组成员从定题目、找数据,完成书面报告及呈现,这对于往后升学做研究报告具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与学生讨论问题时要抱持开放的态度,让他们有充份表达看法的权力,懂得捍卫表达个人观点的同时,也要对个人的言论负责。在教学进程方面,不能一味的只著重在时事大课题。反之,对家庭内部的相处模式也可做为分析题材。例如父母的更年期碰上孙子的青春叛逆期,这种火星撞地球的结果带给许多家庭巨大的冲击。让学生们学会观察家中中年人与老年人的心理及健康的变化,调整个人的沟通的言行举止,这对中学生的成长有一定的帮助。
艺术欣尝,了解不同世代的歌曲与风格也是社会科学的教材之一。有声音和影像的辅助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中国民国时期上海的周璇演绎的曲风与黄沾谱写的晚风做对比、从台湾校园民歌与中国现代流行乐做比较,以及香港Beyond的香港精神与谭咏麟翻唱日曲的曲风差异比较,再把视角拉回本土创作,包括黄明志掀起的风潮与应该被批判之处。剖析流行乐与时代社会背景的关系最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时下青年在想什么,才能够用他们习惯的方式去告诉他们社会在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