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新年伊始,政府向民众推介主要数据库(PADU),负责是项计划的经济部长拉菲兹表示,PADU旨在加强政策规划及资源分配效率,特别是将补贴和政府援助分配给真正符合资格者。
我国目前约有3300万人口,根据去年11月大马统计局数据显示,国内18岁以下儿童估计达913万人,占我国总人口的27.4%。换言之,我国18岁以上的人口有近2400万人或占72.6%。
PADU是从1月2日至3月31日开放让18岁以上的公众登记,在这90天内,每天平均至少要有27万18岁以上的民众参与登记和认证方能完成目标。
拉菲兹在项目开跑的第8天指出,PADU登记人数已超过100万人。按登记进度,目前登记的人数不及18岁以上人口的5%。参与登记人数似乎没有想像中的热烈。当中,又有多少人完成e-KYC认证?
加上此项目并非强制登记,因此到3月31日的限期可能只有1000万或更少的人口登记。假设登记人数不达标,意味著大数据的个体不足,政府所谓的要重新分配补贴恐怕也难以落实。
此外,PADU收集的个人资料十分详尽,当中包括家庭资料、当前地址、教育程度、工作资料、住家到工作地点的距离、每月负担、收入、投资、产业和其他收入来源以及任何援助。个人资料的详尽收集或引发一系列疑虑,恐怕也打消民众想要登记的念头。
民众向政府呈报收入来源十分“谨慎”,一般上只是呈报正职收入,至于副业、外快或租金不予呈报。假如民众在PADU数据库不报其他收入,或报少,政府又如何核实所填的资料属实?如果政府要通过执法单位如税收局核实,这恐怕只会加剧人民愈加抗拒登记PADU;如果政府不核实,PADU数据库肯定有所偏差,与分配给真正符合资格者的初衷背离。
另外,目前政府尚未解释如何以家庭可支配收入来落实补贴。经济部部长拉菲兹表示,政府将不再采用 B40、M40或T20等一般收入类别来发放补贴,而改作家庭可支配收入,并相应地确定补贴目标。
假如A家庭的月收入是1万令吉,按目前的收入分类,是无法享有援助金和其他福利补贴。假如A家庭扣除每月贷款后,可支配收入是1千令吉。那么此家庭是否可享有补贴?如果B家庭的月收入是4千令吉,没有贷款,月收入等于可支配收入,是否意味著B家庭无法享有补贴呢?如果是,那么B家庭肯定产生不满,因为按目前收入分类,是可享有补贴的。
若政府以家庭可支配收入来考虑补贴的分配方式,那么高收入者就有可能得到政府的补贴。这似乎与政府声称要杜绝高收入者享有补贴的措施有所抵触。为了安抚B家庭的不满,最后是否A和B家庭都能获得补贴?
最后一个,相信也是最大的疑虑,政府如何确保已收集的个人资料不会被滥用或泄露?过去,不管是政府机构或私人企业,个人资料泄露的新闻时有所闻。面对这些疑虑,政府是否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和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