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位柬埔寨裔穆斯林女生意人祸从口出,说了马来人很懒惰。结果惹怒了大批友族网民,在网上对其进行言语攻击,并且号召杯葛她的生意。她也因此随之道歉。
到底,“马来人”懒惰是不是一个事实?首先,广义诠释“歧视”的意义,“一概而论”的负面标榜不是本身种族的整个民族就是歧视。以整个民族被影射的反面标榜,作出相应的对策,如不雇佣某个种族的应聘者,不与某种族交友等,就是种族歧视的表现。
但是,若是本族人对本身的族群作出类似的评论,则很大意义上不算事歧视。敦马哈迪多次说“马来人懒惰”,但其遭遇却不如该柬埔寨女商人,反而两次拜相。对于倚老卖老的本族老人或领袖对本族人的批评,可以被视为长者对晚辈的批评。打个比方,一个父亲对儿子说他很懒惰,和一个邻居作出同样的评论,不能视为同等。
我本身认为,“懒惰”这个字是相对的。尤其是在客观上标榜整个族群,是以另一个族群作为基准。很多歧视的字眼,都会被本族人当成“客观事实”。所以客观事实,未必就不是歧视。但我认为,客观事实也会有所偏差。马来人其实不是懒惰,而是其宗教和文化背景的附带民族精神,被误解成懒惰。
马来人注重“感恩”的心态。感恩,也就是对于恩惠存有感激之心。马来民族对滴水之恩,都涌泉相报。我说的是个人之间,而不是整个民族对民族的交流。就因为“感恩”之心,所以小恩小惠,都心满意足。这,也是伊斯兰教义的中心思想之一:即不追求在世时的财富,而是死后灵魂的归宿。
也就是因心存感恩,大多数马来同胞普遍上不太追求物质上的荣华富贵。因此,缺少了冒风险,奋斗,顶著压力的生活,造成他们普遍上不比华裔富裕。
生活底线
华人一般上都想为家族,为个人传承更好的教育,提升生活素质。很多华裔子弟,在求学,就职,组织家庭,创业等等人生路线,都是比较压力。翻开报纸,华裔的自杀率,远远超过马来同胞。
马来民族不贪图富贵,但是生活还是有底线。只要能维持基本生活品质,教育,衣食住行得以保障,整个民族就已经满足矣。所以,如果碰触底线,则要求政府介入。他们要的是有屋住,有食物,有交通,有工作等等。这些都是基本需求。无论国阵,国盟还是希盟都深知这一点而保留土著经济教育特权。
马来民族一旦到了国外,没有了基本底线保障,他们勤恳,态度良好,努力,使之容易在当地维持生活。很多友族同胞到了英国,澳洲,美国等地区,都发展得不错。也就是说,“感恩”之心,其实是一个选择。
若马来民族失去了“感恩”之心,整个民族往荣华富贵方向发展,追求物质享受,那么整个民族可能还会比华裔更为积极和有竞争力。有些马来同胞,在商业领域的发展甚至超越其他民族,雷厉风行。身为佛教徒的我,不会将马来民族的“感恩”之心当成懒惰。反之,会更加融入和了解他们的习俗文化,在心灵上多多学习马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