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有句俗话叫“歪瓜裂枣,其质也善”。其字面上直接解释是,西瓜的外形不圆,或枣的果皮外表有些龟裂,其内在果肉口感其实是香甜的。这意指许多的人、事、物,我们不该仅从外表去衡量,就对他们的好与坏下定论。这就像我们所见的瓜果一样,外表虽不中看,内部果肉吃起来却香甜无比。
其实“歪瓜裂枣”的果子更香甜,是有一定的科学作依据的。因为有些植物的果实,在逆境中成长,备受恶劣环境所压迫侵蚀(如受伤、破坏或被虫咬等)之下,常会促使植物体内某些成分提早释放,或将淀粉转换成糖份,因而造就了它们的果实吃起来,口感更香且甜。而枣子成熟后,因其糖份相对增加,造成果皮变脆而裂开,所以看起来虽外表并不讨好,其果肉吃起来却是香甜无比的。
我们在一生中,不该对他人的外在美或丑,用以辨别善与恶,而忽略了他们内在真实的一面,就像我们看“歪瓜裂枣”一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们都清楚,母亲手上生满茧,不是与生俱来或是病态,而是她们经年累月,为了维持这个家或照顾子女们,辛劳烧饭、洗衣、进行家务的劳作所造成。父亲为了家庭生计而劳碌奔波,年纪虽未届耆老却可能变得体弱且看起来苍老。父母的外在样子会随年龄的增长,比较年轻时变得黯然失色光彩不再。但他们就像上面所说的“歪瓜裂枣”一样,外在虽变得不济,渐变得憔悴毫无精彩可言,但其所付出,却是我们无法以现实条件来评估衡量他们对家庭子女的付出。父母因为养育我们、为这个家庭硬撑打拼,其内心才是真正伟大美好、风范令人可敬的。这是“歪瓜裂枣、其质也善”的一个很好例子。
我们为人处世,亦然。一个人的真才实学也可以从“歪瓜裂枣,其质也善”的角度来去探讨。学问渊博的学者,给予人们典型的外在形象,就是那副挂在鼻梁的近视或老花眼镜,是一种学问与智慧的特征。这是因为求学期间的长期念书,以及就业时做研究伤神而导致眼力受损,所造成的近视或远视。眼力欠佳者,须藉配戴眼镜以改善视力。多了一幅眼镜在脸蛋肯定不好看,但除了天生眼力有缺陷之外,配戴眼镜证明了在成长过程中,很大比例上是因为长时间的勤奋读书研习,致使伤神视力受损。
艺术工作者的真材实料同样也是一个关键,就像我们所熟悉的书画创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抽像派画家和一个稚龄孩童的创作,乍看之下同样是不太符合写实,甚至趋近于不合逻辑。但前者谈的是书画家多年累积的功力、经验和根基的表现,有其引人注目的特别内涵。而后者,却只是年少随兴之涂鸦,随心所欲紊乱无章而已。
凡文化艺术工作者,讲求创作必须是有根有据的以“真”字为依据,令人赏心悦目的“美”为基本,内容实际的“善”为元素,而非随便摆个架势,胡乱挥它几笔便是所谓的"艺术"了。这种胡搞文化,似乎已在本地创作界里渐渐散发开来,认为“破传统”就是创新。所以我们所说的“歪瓜裂枣,其质也善”,严格说起来,须悉视情况也不能一概而论的。我们亲眼所见之“歪瓜裂枣”,虽然像榴梿一样,被松鼠筛选噬过不完满的,其果肉常会甜美可口。有时候,你或会发觉,它们也可能是根本就咽不下口的“虫桃烂李”呢。
所以歪与裂得好不好,最终要看的,还是其内涵本质,而非沽名钓誉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