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长扎丽哈在国会提呈了《卫生白皮书》,旨在打造一项全方位的卫生策略,提升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普及性,以及确保其可持续发展。白皮书的核心内容包含四大支柱和15项策略,突出的主题包括推动医疗收费制度的改革、卫生系统的数码化、增强初级医疗设施的可达性、加强公私合作、授予医院自主管理权,执行分权策略性采购以及提升全民健康意识等。
根据2020年的数据,我国每454人中有1名医生,超越了世界卫生组织1:500的目标,而国内目前有约7万名医生在行医。从数字来看,国内的医生是足够的。整体来说,普通医生的供应还算充裕,但专科医生的短缺问题却相当严重。此外,医疗资源在城乡之间存在分配失衡,导致乡区的医生覆盖率不足。
目前, 有约55%的医生服务于政府医疗体系,但国内高达80%的病人选择前往政府医疗机构接受治疗,导致公家医院不胜负荷。
合约医生罢工组织(Hartal Doktor Kontrak)日前表示,因政府宣布将4000名合约医生转为正式员工,部分医生可能在7月转岗,导致政府医院和诊所在七月份面临医生短缺的情况。
在提交《卫生白皮书》之前,卫生部其实探索了各种方案,包括将大城市的医生调派到小型医院,以缓解乡区医生短缺的问题。为了减少专科医生离职,卫生部也采取了延长服务合约并提高违约赔偿的措施。
尽管《卫生白皮书》并未直接阐明如何解决医生短缺问题,但其中的一些策略将有助于减轻医院的负担。
首先,《卫生白皮书》强调初级卫生系统(primary care)的重要性。加强初级卫生保健将减少对二级和三级设施的需求,通过早期诊断和干预,以及更好的疾病管理,从而减轻医疗体系的负担。值得注意的是,提升初级保健的使用率必须与提高民众的健康醒觉意识相辅相成。卫生部必须提倡“小病去诊所看医生”的概念,提醒民众不要等到病情严重才去医院求医。
其二,《卫生白皮书》建议公私合作,即政府医院与私营医疗体系之间的协同工作及资源共享。这种方式将有利于优化医疗资源的使用。早前的PekaB40计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建立了政府体系与私人诊所的合作关系。
一般来说,私营医院在创新技术、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这些都可以成为公立医院的借鉴,以改善其服务质量。然而,公私合作也可能导致利润追求最大化、造成利益冲突,从而对弱势群体的基本医疗权利造成威胁。因此,卫生部需要制定清晰的合作框架,同时加强监管和治理,以降低公私合作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医疗数码化
第三,《卫生白皮书》将推动医疗数码化的进程。卫生部计划逐步实施电子医疗记录(EMR)和电子终身健康记录(ELHR)系统,以汇集病人的健康状态、病史及相关数据。通过电子化的方式,卫生部可以提高医疗数据查询和共享效率,促进不同医院、不同科室的医务人员交流,并提供实时的临床指南,提升医护人员的决策效率。
实际上,卫生部早前已经对实施电子医疗记录进行了规划,但据卫生部长透露资金问题使该项目进展受挫。部长必须尽快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以免这项关键措施落空。
第四,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卫生白皮书》建议给予更多的乡区学生接受医学教育的机会,以解决地区资源分布的不均衡问题。为了满足现在以及未来的需求,卫生部将实施全面的评估和岗位预测,包括医疗人员的数量、专业领域以及技能组合。一旦成功实施,这项建议也许能够解决医生短缺的问题。
笔者认为,卫生部或许可以成立一个特别小组来收集并分析人力资源数据,并通过人口增长与老化曲线、疾病种类、医疗设备以及卫生政策变化等因素,预测未来的医务人员需求。
最后,《卫生白皮书》提出建立一个独立监督机构,以确保医疗改革的效率和持续性。该机构的任务是分析医疗改革的实施进度,并将定期向国会和公众进行报告。我们希望监督机构会能够推动《卫生白皮书》改革,在必要时提出调整策略,确保医疗改革能满足动态的社会需求和期望。
医生短缺并不是简单的数学题,而是需要全面考虑医生种类、地域分布、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复杂应用题。整体而言,如果《卫生白皮书》中的提议能够有效地执行,那么政府医院医生短缺问题或许可以得到缓解。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而国会与人民都有责任监督《卫生白皮书》的进展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