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明明平时都有关心她,询问一切是否OK,她外表看起来正常,谁想到竟会一时想不开?”每次看到新闻报导某些自杀者的家属心声时,总是忍不住叹息。
这让我想起很久前的朋友经历。
他曾是忧郁症患者,一度徘徊在自杀关口,后来经过专业的心理谘商治疗后,才逐渐恢复常态,重新找到信念与能量融入社会。
有次见面时,他聊起几度想要自杀的动机,竟是来自身边亲朋好友的“关心”。
“他们总以为有出声问候就算关心,孰不知问的问题都不对,回答也是千篇一律。只会叫我不要想太多,多点出来跟人聊天,去运动或旅行散心,这些都没有办法阻止我想要寻死的念头。”他淡淡地说。
当时,他还以为只要照著旁人建议,心理状态就会逐渐好转,恢复正常作息,但没想到一天天过去,内心的忧郁与焦虑不断加深,就算主动跟身边的亲朋好友透露,大家听了之后还是同一句话——现代人都是有这种症状。放心,你很正常。
就这样,“你很正常”这种答案,更让他生不如死。每次与朋友聚会时,为了不让别人察觉异样,他只好装作若无其事,继续与大家正常聊天。只是回到一个人时,内心就会浮现一种深重的绝望感。
看起来有家人朋友,实际上他却感受不到身边人的温度;他的脑袋明明知道很多活著的正面信念,却无法说服自己真正消化与接纳。他不知道自己活著还有什么价值,只觉得每天都要重新打起精神应对世界好累,累得让他想就此一睡不醒。
后来,遇到某个同样有著忧郁症的朋友,经过建议,他选择去找专业的心理谘商求救。“幸好当时还能遇到对的人,尊重我的情况,不逼我做任何事,只建议先找专业的人士聊聊。就这样,才有现在的我。”回想这段难受的经历,他还是心有戚戚焉。
“那下次遇到这样的状况,我应该怎样做才会比较适合呢?”我问。
陪伴、聆听、同理、尊重,他说。
首先要让对方有陪伴的感觉,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单独面对这件事;再来是选择聆听,聆听不只是听,而是要理解对方真正的纠结与无助,就算是不认同,也先别反驳。
能做到这点,就能达到同理的基础阶段。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感受能被接住,就算不能马上消除负面情绪,至少能减缓恶化的可能;而尊重或许就是最重要的一步。尊重对方所有发言,尊重对方的生存感受与压力,等到对方真的感觉被尊重,接下来要如何解决,彼此就可以在情绪清明下慢慢整理。
“若懂得这些,至少下次面对这种情况时,我相信就不会自以为是说出任何轻视或敷衍的话。若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我宁可你不要说,寻求同意后,及时找个专业谘商人员来接住,这才是关心的厚道。”
朋友的这些话,成了我日后不断自我提醒的事。我无法确定自己是否能及时挽救任何生命,但懂得这些后,起码对生命多了尊重,下次关心发问时,至少有了敏感觉察,希望多少能让一些人的心理负担减轻,进而愿意倾吐真正的心事并共同面对,最终让这世界的憾事可以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