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女生留书自尽,有人认为她不懂得爱惜生命,有人认为是对父母的报复,也有人认为教育出了问题。但无论是站在哪一个角度,我们总要提醒自己:不要以偏概全,更不要指责受害者(victim blaming)。
当一个人选择结束生命时,往往不仅是当事者一个受害者,其至亲和朋友也同样是受害者,甚至可能也会因承受心理、沉溺在自责愧疚中,而做了同样令人心碎的抉择。
犹记得我曾访问临床心理师暨拉曼大学心理与询商系课程主任彭开贤时,他提到,自杀是会传染的,据统计每1人自杀就约有135人会因此而处于沮丧或深受其他影响,而直系亲属、与死者情感连接愈加深厚者、目睹自杀过程或死状者都属于自杀高危群。
尤其是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我们固然拥有更多的言论自由,但却要更谨言慎行,不然就很容易制造另一个悲剧。
根据2019年全国健康及病发率调查报告(NHMS)数据显示,大马共有42万4000名儿童患有心理健康问题,占10至15岁儿童与少年的9.5%;至于16岁及以上的国人,其中1/3皆患有心理健康问题。
不过,大部分的我们都对心理疾病的了解太少了。比如一名忧郁症患者可能会无来由的落泪感伤,然后情绪持续陷入死胡同里,看在一些人的眼里可能是矫情,也可能被认为是抗压性太低,但忧郁症的这些症状并不是几句“看开点吧”就能减缓的。
隐匿性抑郁症
就算是平时满脸笑容、外表开朗的人,也可能深受情绪病所困。又称为隐匿性抑郁症的微笑抑郁症患者正是如此,他们总能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很高兴,但其实存在抑郁症的症状,包括情绪低落、悲观、绝望、自卑甚至自杀倾向。
我懂,因为在大学时期得我也曾深陷在情绪病里。当时,父亲中风后被送入病老院,一些亲友批评孩子不孝;学业、经济都出现问题;然后医生在那一天说我经常受伤的手有可能是骨癌,需要进行更详细的检查…… 那一晚坐在宿舍梯间打算跨过栏杆时,好友打来一通电话,才改变了我的一生。
后来有段时间,每当我情绪低落时,总习惯躲进衣橱里,也吓坏了当时的室友。不懂为何,衣橱给了当时的我安全感,而我就像蜗牛一样,不安时就躲进壳里。再不然就是一晚吸了整包香烟,抑或自残的去打耳洞发泄。
直至后来正视问题,寻求心理谘询和在宗教的帮忙下,我才花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走出来。当然,我非常非常非常的幸运,因为在关键时刻有通扭转我一生的电话,并非每个情绪病人都能如此幸运。
因此,情绪病人需要并不是当头棒喝,也不是斥责训话,反倒需要陪伴、同理和聆听,而对症下药的治疗和谘询最为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会生病,无论是任何病症都切勿讳疾忌医。其他人如果做不到雪中送炭也不要落井下石,尤其是对情绪病人的误解可能导致更多人用有色眼镜去看待情绪病,而错过了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