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一九八四》中,英社规定大洋国人民每天必须观看《两分钟仇恨》的宣传短片,该影片放映会又被称为“仇恨会”,观众的情绪与思想全由政府的意志主导。诡异的是,观众与叛徒戈斯坦无仇,也与他们所爱戴的老大哥素未谋面。
在民主发展不健全的国家,不断地树敌是维系政府统治的绝佳方式。众所周知的巫统代表大会就是大马的仇恨会。会上,代表们发表起乩式的演讲,让与会者听得如痴如醉。然而与会者离场后,也不过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小店主或家庭主妇等等,或许与非马来人之间亦无恨意。然而集体的歇斯底里却可瞬间感染全体与会者。
近日的“马来人尊严大会”就是新仇恨会,马哈迪也表明,自己作为马来人就必须出席,基于民族大义的立场,不少与会者也带著相似的心态出席。
无论是往届的巫统大会或其他类似的种族、宗教大会上,鲜为人们所探讨的是平庸之恶。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认为,平庸之恶即是因人们拒绝思考、无判断、盲从权威而犯下的罪恶。
采访大会的记者庄敏,在会后撰文提及她的观察,值得一提的是一名土团党安娣,如前文所述,这些与会者只是普通人,这名安娣也不例外。无论是否真心支持大会的立场、只是来享受这里的氛围,抑或只是陪伴配偶出席,与会者终究只是普通人,但他们的出席却助长了政客的气焰。
希盟将走向“国阵化”
尊严大会是马来民族主义竞赛的奥林匹克。马来人站起来、夺回马来人的尊严是一以贯之的主旋律。大会的另一个主题就是反西方文化,这也意味著晚年的马哈迪,向保守势力投了降,向东学习不成,却转向让过去扼杀未来的死胡同里。
值得注意的是,与会大专代表的言论将影响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步或守旧,单元或多元,取决于政府的妥协程度与选择。多源流教育并存的结果是青年所持之价值观都有巨大差异。在18岁可投票的大前提下,政界须面对全新的政治格局,如天然土团或巫统、天然伊党、天然行动党及中间选民等选民群体。民族主义者一般重视对青年(尤其马来青年)的工作,故此次大会的宗教及文化议题提案,即便政府未必全盘接纳,但其影响力可想而知。
人民催生政府、政府决定方向。与会的马来政党并无三头六臂,却基于特定的民意基础和政治气候造就了他们。而正是有许多自认替天行道,并盲目支持“自己人”的普通好人,才造就了这类的政客。平庸之恶会使得普通人认为只要得到政权授权,且有民族主义和宗教加持,一切的恶都是被许可的。政客也深信平庸之恶能驱使对现状感到不安的民众授权他们执政。
种族政治始终是大马人民的共业。平庸之恶,使得国人都难以挣脱种族政治的泥沼,故希盟无可避免地走向“国阵化”是大可预见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