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统考或十字架,均足以勾起部分国人的想像和恐惧,然后施压以影响国家政治和政策。惟这到底是普遍反应,还是仅属少数人的“过敏”,由于缺乏客观调查,所以实在不得而知。也有可能大部分人其实都没太在关心,会闹的仅是一些自以为“很懂”的人而已?
可问题是:这社会怎么那么容易就让那些自以为很懂的人一再跳出来“扮代表”,还占有那么大的话语权,甚至主导权呢?显然,此乃过去太多年来积累成“疾”的问题也!过去的政治不思促进个体化和民主化,反而沉湎于玩社群磨合“游戏”,不仅搞族群分隔、分权和分治,还把宗教也扯进公共领域,变成另一方便用来划分你我、强化区隔的因素。
参与政治,塑造政治
简言之,什么样的政治就会催生什么样的“敏感”,因如此敏感就滋长于该政治土壤之上。只要有关政治大体没变,敏感就一直繁衍下去,生生不息,乃至越长越壮,时不时被收割以充作某些野心家的政治弹药。另方面,敏感也像病毒那样,会潜伏在社会之中,人们或多或少都被感染,某些中毒较重者,就容易产生更大的想像和恐惧,动辄把各种东西均视为“祸害”,所以也易于被挑动或煽动。
509改朝换代之后,也许某些人会寄望所谓“新政治”能替代旧政治,令本国渐渐不那么“种族”和“宗教”,惟到目前为止,看来似乎不太乐观。这乃因一方面希盟政府显然过于纵容土团党的种族路线和格局,另一方面在野的国阵则显然还是“旧瓶装旧酒”,乃至因在野而比较少包袱,所以还比执政时期更加“种族”和“宗教”。在“第三势力”还没成长之前,人们恐怕无多大选择,依然只能苟且于“两害取其轻”。
惟无论如何,必须承认政治并非光系于政党和政治人物,若人们真希望这国家能破除种族和宗教的魔咒,更朝向不分彼此,以公民为本位的新政治的话,诚该更主动参与政治,以公民立场和身份争取更大的话语权与主导权。所谓“第三势力”,有可能最合适、最有效的其实就是跨种族、跨宗教、跨地域的公民组织联盟,而非哪个政党或阵线。
既然看来现有的政党和政府都无法理性、真诚地摒弃旧政治,甚至还企图借之谋夺、占取、扩充权势,统考也好,十字架也好,恐怕一时都无法摆脱各种“敏感”标签。对如此不合理,乃至荒谬现象无法认同和忍受者,与其一味寄望于政党或政治人物,不如开始寻思如何给力可信赖的公民组织,助其壮大起来,形成新政治的强力推手和护航者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