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主社会,任何人要办标榜任何社群的爱国集会,都是其自由。只是,自由归自由,一国居然出现“分族群”的爱国集会——尤其是由政府或政党主办者(民间的还好)——且并未引起坊间太大的质疑或反思,著实叫人感慨。
换著其他国家,比如美国或英国出现由政府或政党举办的“非洲裔爱国集会”、“拉丁裔爱国集会”、“阿拉伯裔爱国集会”、“华裔爱国集会”等,恐怕必会招来口诛笔伐。毕竟,爱国本就是公民义务,而公民则是超越族裔的身份,政府或政党那么热衷于为某个族群办爱国集会,难道要表示不同族裔有不同的爱国“空间”、“方式”、“意涵”、“价值”或“份量”?
分化对弱势者不利
易言之,爱国这档事,最忌、最不该、最无谓分你我,理应抛开族裔、宗教、文化、地域等色彩或标签,大家一起来寻求集体的爱国共识、理想和热忱才对。主办针对特定族群的爱国集会,虽说看起来“立意良好”,但除了暴露一社会的族群分化太严重,也显示了主办者和支持者并没太大的超克如此分化状态的意愿,乃至意识——若不是原本就认可和竭力要维持如此状态的话。
族群分化对特定人士和集团有利,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惟遗憾的是不少人如水中的鱼儿那样,因分化无时无刻、无所不在,以至久而久之,也渐渐习惯于被分化,乃至还不知不觉地参与了分化。
对于弱势者而言,分化往往是不利的,毕竟社会最大份的权益和利益,通常都会因分化而向强势者倾斜。职是之故,民主社会强调公民而非种族、宗教、文化、性别等身份,目的正在于消解分化以维护社会公正。虽说也有弱势者寻求特殊地位、空间、资源等,以和强势者保持局部隔离(即分化)的例子,比如类似“女性车厢”的设置,但这正好反映了社会的整体架构(包括文化)还是向强势者如男性倾斜的,否则何用“女性车厢”?
易言之,从某个角度和在某种程度上,由官方或半官方主办的“某族的爱国集会”,正有点似“女性车厢”,反映了有关族群在高度分化的大环境下的弱势处境。如此处境导致其族人的爱国想像、情感、话语等,必须设置一特殊的空间来表达,否则无以彰显其“族群色彩”,而如此色彩又是主持分化格局的当权者需要“看到”以感觉满意,并且用来巩固分化状态的(如借机“忠告”或“警告”弱势族群要“安守本分”)。
有论者拿“分族群”的爱国集会来和净选盟集会相比。的确,两者有一定的可比性,因为都是爱国集会。不过,净选盟并不标榜族群,而是以公民为本位,所以其爱国的立场、方式和风格——严格来说,还是比较“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