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儿童需要文学?文学,给人的感觉是文绉绉、深奥、难懂的,儿童能读懂吗?而且内容似乎尽是风花雪月,“实用性”并不高。眼下的儿童学习竞争激烈,课业繁重,单是对前途有直接影响,实际有用的东西已经叫他们应接不暇了,还有时间去读文学吗?
在一般书展或书局,可见占据半壁江山的多是受家长青睐,“实用性”比较高,与学习有直接关联的知识性读物。就算是故事类,也常不忘突出其“价值”,希望孩子能直接受到教育。
为了让孩子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未来具备更好的市场竞争能力,身为父母的无不竭尽所能让孩子做好装备。市场上举凡与智力发展有关的课程总不怕无人问津。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了认知性的内容学习上,忘记了对儿童的学习与成长来说,情感、意志、个性、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一样起著决定性作用。
需要情感教育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完整的教育应包括认知、道德和情感三个方面。只注重认知与知识学习的教育,只能培养出就算有高智力,有良好的学习表现,但却心灵匮乏、精神空虚、情感麻木,感觉不到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生命个体。
除了理性教育,儿童也需要情感教育,满足其精神需求,打下精神底色。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那么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苏霍姆林斯基语)。文学是情感的产物,具有强烈的情感感染效果,而从儿童角度出发、以儿童为本位、贴近儿童的生活与心理、契合儿童的审美情趣等特质,使儿童文学作品比其它读物更容易走进儿童内心,触动儿童的心灵,与儿童的精神世界产生联结,引起情感的共鸣。
儿童文学透过丰富多样的题材,叙述了成长中的各种快乐与悲伤、矛盾与困惑,涉及了爱与成长、亲情、友情、生命、死亡等命题,展现了正直、善良、勇敢、正义、坚毅等美好的品质,让儿童得以在体验情感过程中反思自我,发现自己,完成“我是谁?”“我为什么活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等价值追问,进而认识自我,建立自己的价值观。这难道不比学会了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技能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