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撤回了早前发出的,要求教师每周打印电子教案(e-RPH)的指令。教育总监拿督阿兹曼在教育部官方面子书宣布这项消息时表示,这是在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后所作出的决定。他说:“经过考虑,我认为没有必要这样做,并下令立即撤回。”
虽然这项举动被一些网民讥讽为“出尔反尔”,甚至调侃为“好像在玩Chips and more游戏”,是教育部另一个缺乏深思熟虑、仓促行事的例证,还是可从中看出一些正面意义。
首先,教育部愿意聆听基层教师的声音,并在短时间内迅速作出调整,体现了对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尊重。这种及时的回应,有助提升教师的士气,也反映了教育部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聆听教师声音的重要性。
撤回打印电子教案的指令,不仅是一项行政松绑,更是对教师专业的一种肯定,因为教育的质量从来不是靠繁琐文书堆砌出来的。教案本是教师用于设定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活动、梳理教学步骤,因材施教的专业工具,并不是为了满足审查需求,做给上级看的“形式化文件”。
教育部在推动教育电子化的同时,却又要求教师打印,是自相矛盾的,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暴露了教育部对教师群体的信任不足,揭示了我们在进行教育改革时,常只顾著“求新”,却忘了“除旧”,以致越来越臃肿,教师负担越来越重的问题。
在相关帖子下可发现教育部虽然已撤回指令,却有不少教师担心没有“白纸黑字”,学校行政会继续要求打印,纷纷留言要求教育部尽快发出书面通告,再次暴露了信任感、安全感缺失的问题。上级不相信不监管,教师会照办;教师也不相信口头指示的可靠性。“以文件为王”的作风容易导致工作重点从“把事做好”变成“完成规定”,牺牲的是专业的判断能力。
首相安华近日在与教长法迪娜及教育部高层管理人员会面,讨论第十三大马计划(RMK-13)下的教育改革方向时强调必须“大胆”、“全面”地制定国家教育的新战略,希望教育部能顺势而下,再大胆一点:
一、大胆地下放权力,让学校与教师拥有更多教学自主空间。
二、大胆地相信教师的专业判断,建立以信任为基础,有温度的沟通机制,而不是单靠监管,用一刀切的方式来维系秩序。
三、大胆地简化行政程序,减少无谓文书,以信任取代文书,以合作取代防范,让教师回归教学本位,专注于教书育人。
树大必有枯枝,但若为了防范少数教师的不负责任,而对整个教师群体实施监管,是否值得?为了遏制个体的不当行为,让所有教师都被迫“提交证据”来证明自己有做工,是否妥当?要知道,写一份“有据可查”的教案,往往比真正用心设计一堂好课容易得多。这不仅助长了形式主义,形成僵化、低效的执行体系,也伤害了许许多多有志者的专业尊严,耗损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热情。
那些真正愿意把教育当成使命的老师,需要的不是“被监督”,而是被理解、被支持、被信任。教育,到底是要靠监督维持,还是靠信任成就?这是我们在启动第十三大马计划(RMK-13)前,需慎重思考的问题。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