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时代,由于大量讯息通过网络传播,加上定时上网者,即所谓“网民”人口不断上升,所以社会开始关注各种网络因素的影响是合理的。网络科技打破了以往讯息,包括所谓“知识”被权势者单方面掌控、操纵的状态,基本上有利于民主化。
不过,诚如纸本媒介,网络也难免被一些人滥用,如所谓“酸民”(hater)者,经常借之制造或散布一些带“负能量”(尤其“憎恨”)的讯息。
无论如何,纸媒上也并非没有负能量讯息,有些甚至比网媒上的更恶劣,包括公然对民权理念、运动和人士的污蔑、恐吓、抹黑等。
这些讯息一些是来自政客、官僚的粗糙发言,另一些是普通论者,乃至所谓“名笔”等相对“细腻”,但却同样“辣手”的议论。
他们有时还会对一些弱势者如宗教少数教派、文教维权者、改教者、同性恋者、易装癖者等毫不留情地猛烈抨击,连带自由主义、个体主义、世俗主义等有助于保护弱者的理念也一并妖魔化。
部分政客、官僚和论者一再把政治,乃至社会运动“种族化”,刻意营造特定族群搞对立、不感恩、制造麻烦的印象,也是活脱脱的憎恨言论,足以腐蚀社会和谐与安宁。
酸民不只是网民
另外,所谓“基督教国”、“基督教化”之类,莫名其妙地把一宗教合情合法的存在和发展恶意渲染成政治课题者,也是公然的歧视和憎恨。如此言论不时出现在一些纸媒上,偶尔还被刻意翻炒,意在掀起对特定群体的偏见,甚至仇恨心态,足可见所谓“酸民”,并非只是网民而已。
遗憾的是,至今为止,人们似乎只惯于把焦点锁在网络,包括一些论者,已沦于老调重弹地一再挑网络的不是,频频呼吁受众要清醒、理智、明辨之类。殊不知,同样的态度对于纸媒恐怕也管用,毕竟纸媒上也有“酸民”。
纸媒管制更严厉
实际上,当权者对于纸媒的管制比网络更严厉(不一定严谨),并不意味著纸媒上就不会有憎恨言论。因为一些纸媒或论者沦为权势代理或跟班后,其憎恨言论或“准憎恨言论”是“钦定”的,大可公开传播,甚至还被宣扬。
人们对纸媒上的“酸民”言论相对“心平气和”,乃至“无感”,或因其人之中,不少是有权有势者,所以有所忌惮?
其实,也许比憎恨更可怕的是:人们不会在纸媒上听到部分人民,尤其政治和宗教弱势者的声音,因为在权势之下,他们已经被遮蔽、屏障了,没有任何纸媒敢于刊载他们的讯息。就因为这样,网络有时候反而是某种出路,甚至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