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或拜访特定宗教,乃至文化场所时依照主人家规定而调整本身装扮,实乃合情合理不过的事。若无明文规定的话,如华人神庙,那且就“随缘”。有时人们会基于入乡随俗的心态,或纯粹好奇、好玩的“体验一下”而尝试特定场合的“主流装扮”,这也没啥大不了。
遗憾的是:竟然有无事生非者把雪兰莪州议长杨巧双日前于清真寺参与穆斯林开斋时很“亲民”的装扮,无限上纲为“轻蔑本族”、“自辱”,这诚属“言重”了。
虽说杨的身份不是一般人,有所谓“民代”的光环,确得注意下平日的言行举止,但对其装扮做过度诠释,特别是极为牵强,乃至指鹿为马的诠释,不仅对杨不公平,也会无辜玷污、连累了论者所试图代表的群体,如“某族”,或与论者密切相关的单位,如“某党”或“某报”,诚可谓“好心做坏事”。
虽说有关言论还不至于构成严重的侵权,但“没品”或“不够敏感”,倒是真的。质言之,言论自由的一项好处,就是能暴露某些人的“短处”。
另外,有人把杨的装扮诠释为“伊斯兰化”,也大有问题。某些华人女性时不时爱著印度装,非为迎合规定,就纯粹“兴起”,难道这和“印度教化”或“锡克教化”有关?甭说一般印度装就如唐装、旗袍等,根本就不属哪门宗教之专利。虽说本国马来人被宪法规定为穆斯林,但马来装,包括特定场合下披戴的旧式头巾和宋谷,也毋须硬和伊斯兰教扯到一块。在印尼,基督教徒也戴宋谷,而我国近来也开始把宋谷“世俗化”了。
马来装和伊斯兰教挂钩,实属风俗习惯衍生的刻板印象,并非“真理”,乃至如前首相敦马哈迪长女玛丽娜还感叹今天的马来妇女,越来越冷落马来装而改穿阿拉伯装了。兴许,除了印度装,喜欢多元装扮且相对自由、开放,无太多集体意识形态包袱或枷锁的华人男女,大可给传统马来装接棒,甚至发扬光大,如近来掀起的“纱笼快闪”,免得其逐渐绝迹。实际上,即使阿拉伯装,亦非“伊斯兰装”,毕竟阿拉伯人也有信仰其他宗教者。
也许杨的“当政者”身份太突出,导致其装扮在宗教主义气焰正嚣张的氛围下被解读为向伊斯兰化“叩头”(其实伊斯兰化也没啥问题,只要不是“宗教主义化”),背后牵涉的乃“条件反射”式的粗糙政治联想,但不能否认也可能出于“刻意”的政治算计。若是前者尚可原谅,只是论者诚该把脑袋“重启”一下,惟若是后者,那真的卑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