颀洋学长发来以“天籁之音”为题的电邮,要我聆赏中国新一代杰出二胡演奏家孙凤2013年在台湾竹堑国乐节上,与阎惠昌指挥的新竹青年国乐团配合,演奏《梁祝》协奏曲的现场录像。附语是:“毫不夸张地说,一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让我足足听出了两大碗耳油。我们的民族乐器,把许多西洋乐器都比下去了。这样动听的民族乐曲,一定要从头听到完。”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上海音乐学院师生在“洋为中用”思想主导下,把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以奏鸣曲形式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作为建国十周年献礼,主要作曲者是在籍生何占豪与陈钢。经过多次试演,在1959年5月27日的《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首演,由当年只有18岁的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樊承武指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学生管弦乐队协奏。由于曲子生动体现了中国人的思想感情,立即轰动全国。次年,中国唱片公司邀请俞丽拿灌录了《梁祝》唱片,广销海外,是全球华人喜爱、百听不厌的乐曲。
以“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为座右铭的何占豪,学的是小提琴专业。他以越剧唱腔为基础,写出《梁祝》主旋律之后,用小提琴拉给陈钢听,再由陈钢写出钢琴伴奏,然后与多人配合,写出乐队配器部分,完成整部协奏曲。
何占豪在主旋律的演奏方面,引进很多高胡滑指技巧,是小提琴“洋为中用”的开端,也使《梁祝》富含民族风味。优雅的的笛子奏出江南春早、风和日丽的江南景致之后,同窗共读的欢愉、十八相送的欲言又止、抗婚的坚决、楼台会的凄切、投坟的壮烈、化蝶的凄美,无不娓娓动听、入木三分。《梁祝》被誉为“老百姓听懂,老百姓喜欢”、“不朽的民族音乐经典”,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中国人的交响乐”,实不为过。
旷世之作《梁祝》是全世界演出和录音版本最多的中国管弦乐曲,一位学者曾经这么赞叹:“哪里有太阳,哪里就有中国人;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梁祝>!”足见《梁祝》享誉之高。决定首演人选的时候,与俞丽拿同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的沈榕,也在考虑之列;俞丽拿的演奏风格比较热情奔放,沈榕则趋向柔和细腻。几经考虑,最后选定俞丽拿。
我于1960年买到俞丽拿灌录的中国唱片,保留至今。录音虽然差些,俞丽拿的演奏也未臻完美,但是,她把年轻人的纯真,以及青春少艾对爱情的向往之情,发挥得淋漓尽致,被喻为最有韵味、最值得珍藏的佳品。
逾半个世纪以来,演奏与灌录《梁祝》的小提琴家不计其数。俞丽拿属第一代,第二代沈榕,第三代窦君怡,第四代吕思清,各有特色。俞丽拿数十年来演奏无数次《梁祝》,技艺炉火纯青,感情细腻丰富。1987年,已经是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的俞丽拿与指挥家陈燮阳配合,上海交响乐团协奏,重新录制了《梁祝》。
技艺提升了,指挥更熟练了,乐团更完美了,录音更高级了,评论界却认为还是首次录制的唱片最出色、最有韵味。
何占豪曾经把《梁祝》改编成高胡、二胡、琵琶、古筝协奏曲,他个人最满意古筝版。孙凤的演奏技艺高超,感情十分投入,发展部“抗婚”部分尤其特出。可是,二根弦的二胡,音域毕竟比不上四条弦的小提琴,整体表现难以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