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的国葬已在漫雨飞舞中结束,对于这位建国总理的褒贬,是否也一并如星殒落,化尘落埃?
处在一水之隔的大马华社,无论是与新加坡同声一哭,抑或冷言的笔伐;甚至乎还有华教园丁放鞭炮与友同庆,都是无尽悲凉的内心折射。
新加坡是李光耀呕心沥血的一件作品;但吊诡的是,他起初要创作的,是一个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同样从落叶归根的打算,转变为落地生根的念头;新马两地华人,从两国合并到分裂,命运殊途。
作为一个以华人族群为主,拼凑其他民族化为多元社会的新加坡,已在狭缝中开拓出了一道康庄。而以华人族群身份为客,去拼凑其他民族,标榜为多元社会的马来西亚,却原地踏步,甚至乎可能以伊刑法将国家倒退回中世纪。
身同感受到执政党的腐败、偏袒的政策、乌烟瘴气的宗教极端主义,我们凭什么去谴责别人去比较,去羡慕,去反思要当快乐的猪还是痛苦的苏格拉底?
站在道德高点批评或盲目崇拜李光耀,却罔顾他个人出身、当代的冷战背景和被孤立的地理因素,都无法客观去解构他的忧患意识、独裁和励精图治。
新加坡能在没有李光耀的亲英反共,同样取得今日的进步繁荣吗?或者在反英亲共后,而饱受如赤化后的高棉与越南的战火蹂躏,遭遇如中国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吗?历史无法靠想像去重蹈而得出结论。成王败寇,确实是如此残酷!
“西欧文明小国比比皆是”,但它们都是经过圣母怀孕?
“区区一个西方国家的市长就足已媲美李光耀”,但似乎我们连吉隆坡市长都是委任的哦?
也正因为他李光耀处于的世界板块里,都是一大堆烂苹果;靠军事、王权、裙带关系而治国。同样的独裁,同样的言论不自由。每个领袖却昏庸谋私,其人民水深火热。唯独新加坡靠绩效体制和公平竞争,让社会富裕,人民安居乐业,挤入了第一世界。使他的勤奋、务实和廉洁形象,更显得格外突出。
李光耀耗尽了一生光辉岁月,以法治人治共炉烧火,将新加坡提炼成耀目的一点红心,纵横穿插列国;这也造就了他为什么能一直狂傲,面对生平的毁誉。
在其思维里,并没有婆婆妈妈的道德和儒学文化包袱。李光耀可以为了生存,而选择与曾欺压他的日本军方当翻译。他初期是打著反英反殖民的旗号而崭露头角,但为了生存,他投靠了英国,也拉拢了美国。
他曾与左翼份子肝胆相照,但为了生存,如《教父》和《天使的愤怒》般对左翼同伴毫无顾忌的对付。他反对华文,关闭南大,为了生存,他改变了曾经独尊英文的政策。
他反共,为了生存,却迎来访问的邓小平,并特地安置了痰桶和烟灰缸。他的立场一直在变,唯一不变的信念,是要在艰难的竞争挣扎中生存下来。
除了没有敛财,没有七个老婆,只一生独爱柯玉芝;李光耀的生存之道,让人不仅想起了韦小宝。他许多的行为虽不值得赞许,但他让新加坡存活了下来。
金庸说,最善于适应环境的人,不一定是道德最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