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走了,很多人都对他予以高度的评价,同时也对他过对政敌所采取的高压手段给予合理化的解套。这些人替李光耀所做的辩解不外是:“不这么做他自己会完蛋,新加坡也不会像今天如今繁华与进步”。
然而,历史不能假设,也无法重来,我们无从检验李光耀如果不这么做,历史会不会改写。历史本来就具多个面向,只看一个人的表向,很难全客观的去评断功与过。而透过另一些伟人对社会的贡献来与李光耀来做个比对,可察觉外界对李光耀伟大的评价仍有诸多商确之处。
台湾前行政院院长孙运璿2006年以92高龄离开人世,他的一生对台湾所做的建设与贡献,绝不亚于李光耀对新加坡的功绩。台湾自从国民党政府自大陆撤退以来,整个社会所面对问题与压力,绝不亚于新加坡建国的艰辛。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台湾处于百废待兴的情况,孙运璿奉命抵台担任台湾电力公司的机电处长,负责修复台湾全岛的电力系统。
在两蒋时期,孙运璿先后出任交通部长、经济部长及行政院院长,为台湾科技产业之主要奠基者,也堪称是“台湾经济的推手”。
以他的才干,倘若他有政治野心,或许蒋经国的接班人不会是李登辉。致今外界仍予以孙运璿高度的肯定。
技术官僚出生的孙运璿在世时虽居高位手握大权,但却不曾利用个人职务之便为自己和家人谋取利益。
反之,他知道因为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必定会引起别人设法去把结他、讨好他,虽然他本身能够挡得了这些人的动作,但却无力防堵别人对他的家人进行利益输送。因此,他不让孩人经商,也不要他们参政,而鼓励他们走向学术界发展,不要让子女在政治或经济上和自己有太多的瓜葛。反之,李家的第二代不论在政界、商均出类拔萃。
孙运璿迄今仍受人缅怀的原因,是他的人格素养成为一种人生导引的活生生典范。他为人在生前写给他孩子的信迄今仍广为传颂。其中一段如此写道:“没有人是不可代替,没有东西是必须拥有。看透了这一点,将来你身边的人不再要你,或许失去了世间上最爱的一切时,也应该明白,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而相比之下,李光耀在世时却因为忧心他栽培的国家领导班底无法交出成绩,而冒出经典谈话:“哪怕我卧病在床、哪怕我已经入土,要是我觉得新加坡有什么不妥,我就会站起来。”孙运璿的胸襟豁达和老李的看不开,成了强烈的对比。
目前对李光耀各种不同的评价皆有之。我们只能说“有人欢喜有人愁”。如果李光耀的胸怀宽大一些,对政敌基本生存的权利敬重一些,对华文教育的态度宽容一些,他得到的历史评价将远远超过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