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化是当代政治学的显学,它基本上焦点于1970年代初发生于葡萄牙、西班牙、希腊、南欧等国,再于1978-89年间波及南美洲,尔后也发生在非洲与亚洲,最后在苏联东欧诸国,达到高潮的民主化运动。其政治示范作用由此可见。
这运动使许多亚非拉的军人政权,家族集团政权,一党专制或独大政权,纷纷转型为民选政府,文人当政的具有民主形式的政权。从数字上看,在1974年,全球142个国家中,只有39个是具有选举的选举型民主(Electoral Democracy),到了2005年,在192个国家与地区中,已有123个选举型民主(占64.1%)。显见,民主化具有广泛性,但也具有探索性。
这里的选举型民主,指的是仅具有民主形式,而不论选举过程是否自由、公平、透明,更不论政治人物与选民是否具有民主精神,选举制度与选区划分是否公平、公民权利有否受到保障、法治是否到位、竞争是否有效、公务员是否专业与中立、舞弊与贿选有否被纠正、执政集团有否不当利用其在职优势等。
这里,就引出了民主素质的课题,是优质还是劣质民主。其实,不仅是未成熟的民主,即便是成熟民主国,如美国,也有人怀疑其民主是否在倒退,是否出现了民主赤字的疑问,也就是民主被财团骑劫,再不能充份反映民意的民主不足的争议。
历史地看,二次战后独立的许多新兴国家,甚至是早在19世纪便已取得独立的许多南美洲国家,都曾实践民主选举制;只是,进入1960年代后,不少国家倒退为一党专制或军人执政的政权形式。这些国家会在1980年代出现民主化,主因在于无法有效解决前朝所遗留下来的各类问题,如经济增长停滞、失业普遍、贫富不均严重、人口增长过快、生活水平不进反退、贫困普遍化、内外债节节高升等。
从选举民主倒退到专制,再民主化后,情况是否有明显改善?大部份的例子是,旧态依然。尤有进者,许多在1980年代再民主化的国家也跟著潮流走民营化、放宽管制、减税、自由化、市场化的路线。而世贸组织(WTO),世界银行等,也大力主张各类的自由化,如贸易、价格、利率、金融等的自由化。这些统称为新自由主义的政策主张,也为再民主化的国家,带来了好坏参半,难有压倒性定论的后果。有些国家还因此引发了因财团化而引发的金融货币或债务危机。
这里便引出了一个经济发展路线,应走市场化抑或是国家主义路线,或是两者适度折衷的路线争论。进而也引发了经济发展与民主间的关系的争议。目前较流行的看法是,政治民主未必能促进增长,惟经济自由化,则或迟或早会有促政治民主的作用。当然,这是个程度的事宜,且国情特殊的国家,情况会较复杂,如在大马,华人虽多偏向民主化,可马来人则因受到巫统的洗脑,而不那么一致地拥护民主化。之所以,主因之一在于,华人较独立,而马来人则较依赖政府。此外,华人也较马来人更为公民取向,更没特殊地位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