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弱政策,按常理应是种雪中送炭的扶弱济贫政策。可是在实践中,常会出现锦上添花,甚至是扶强济富,效果适得其反的预料外的后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大马就是一个实例。
对我国的灭贫与收入分配颇有研究的我国学者拉贾雅(Ragayah Haji Mat Zin)便曾在多篇文章中提到,我国的新经济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族际(Inter-Ethnic)的经济不平等,可这政策本身,又成了一种致成不平等的根源。特别是,越到后期,族群内部(Intra-Ethnic)的不平等日益加剧,以基尼系数为例,在2009年,土著为0.44,华裔与印裔皆为0.42。显见,这个政策并未特别照顾到真正需要援助的下层。
之所以,主因应是在于权力距离,也就是,距离权力中心越近者,获利最多最快,反之,则越少越慢。也因此,有人称大马是个党团资本主义国(PartyCapitalist)。不少人能够暴富,不是靠正当的努力,而是靠权力寻租。这些党团资本家虽以巫统太子(UmnoPutra)为主,也有不少是非巫统的执政成员党党员。
此外,拉贾雅也提到,大马的区域失衡颇严重,发达州与欠发达、发展不足的州属间的收入差距很大。因此,应著重落后地区的发展。约言之,大马的扶弱政策,应回归到不分出身、族裔、宗教,而应以需要(Needs-Based)为主的政策路线。其实,2010年4月出台的由9位各族经济学家制定的新经济模式(New Economic Model)的第一部份已清楚列出应走的政策路向,即:
(一)市场友善的扶弱(Market-Friendly),也就是不会扭曲市场健全运作的扶弱政策。
(二)对象明确地以阶级∕公民,而非族裔为主的政策对象,也就是以最低40%收入群为对象的政策。
(三)著重机会平等,如教育、培训、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机会平等。这才是生产性的双赢出路。
应该说,上述提案是比较符合一般人的自然公正感,也有助于加强国民团结的提案;只是,由于我国政治生态的变态化、畸形化,这些正当的提案均未能落实,反而是一贯以来已被证明弊端处处的党团资本主义路线被延续下来,这就是大马的政治经济现实。
这个党团资本主义路向,可以说是劫贫济富的掠夺性倒行逆施政策,它不但无助于提升全民的生产力与竞争力,更会进一步破坏国民团结。那些既得利益者,也会为了合理化其欲望(Kemahuan)而非生存所需的需要(Keperluan),而不惜炒作族群课题。
本来,从大局著眼,扶弱政策也应依据增量分配(Growth With Equity ∕Distribution)来进行,以免蛋糕越做越小,且重点应放在培养弱势群体的受教育与培训的机会。可中央执政集团的政策则是,引入大量廉价外劳,以延续低薪资竞争力(Low Wage Competitiveness)。试问,在这种条件下,最低40%收入群的困境如何得以解决?更何况,我国虽是中高收入国,可社会安全网(Social Safety Net)并不完善。据此,最弱势群体的苦难,将旧态依然。